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碳納米管傳感器,被植入皮膚下后,可全年實時監測活體動物體內的分子活動,如炎癥反應即產生一氧化氮(NO)的過程,或監測血糖或胰島素水平,而無需再像傳統方式那樣采取血樣。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
一氧化氮是活細胞中最重要的信號分子,具有在大腦內運送信息及調整免疫系統的功能。在許多癌細胞中,其水平是波動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一氧化氮在健康細胞和癌細胞內的表現方式。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教授邁克爾·斯特拉諾說:“一氧化氮在癌癥演進過程中扮演著矛盾的角色,為了更好地了解它,我們需要新的工具。該傳感器提供了一個用于體內實時測量一氧化氮及其他潛在分子活動的新手段。”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修改了碳納米管,創建了兩個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一個可以被注射到血液中用于短期監測;另一個可嵌入到凝膠中,以便植入肌膚用于長期監測。
就短期監測而言,為了使納米粒子可注射,艾弗森附加了聚乙二醇(PEG),一種可以抑制血液中粒子聚集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她發現,當注射到小鼠體內,可流動的顆粒通過肺和心臟時沒有造成任何損害。大部分的顆粒積聚在肝臟中,在那里它們可以監視與炎癥有關的一氧化氮。
較長期的傳感器則被嵌入在由藻酸鹽制成的凝膠中,一旦這種凝膠被植入老鼠皮下,可在一個地方停留并保持功能400天,甚至持續更長的時間。這種傳感器可用于監測癌癥或其他炎癥性疾病、人造髖關節患者的免疫反應或其他植入裝置。
研究帶頭人博士后妮可·艾弗森在斯特拉諾實驗室制造出了可用作長期監測的碳納米管傳感器,并將其植入糖尿病患者的皮膚下,以監測他們的血糖或胰島素水平。研究人員用近紅外激光器照射這些傳感器,即可讀出其產生的近紅外熒光信號,以判斷碳納米管和其他背景熒光之間的差異。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必須每天數次刺破其手指以采取血樣。雖然有可以附著在皮膚上的電化學葡萄糖傳感器,但這些傳感器至多只能持續一個星期,因為電極會刺穿皮膚,有感染的危險。這種新型傳感器可實時監測血糖與胰島素,而不必刺穿患者的手指。
即時響應(POC,point-of-care)傳感器可實現疾病標志物的快速檢測,是重大疾病診療、術后康復監測和健康監測的重要路徑,也是生物電子學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現有POC傳感器普遍面臨高成本挑戰,......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林健教授團隊開發了一類熒光顏色可調的鑭系金屬有機框架(Ln-MOFs)作為釷(Th)Th4+離子的熒光變色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基于創新的溶解-重結晶機......
可注射超凝膠超聲傳感器。華科大供圖一粒神奇的“芝麻”,內藏乾坤。將它注射到體內,它就能把精確的生理參數“告訴”醫生。這粒神奇的“芝麻”就是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大)教授臧劍鋒團隊研制的面向顱內生理......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表示,該機構科學家成功研制出了在太空飛行中分辨率最高的伽馬射線傳感器——高純度鍺(HPGe)伽馬射線傳感器。這一創新性技術將極大地提升科學家對小行星等天體的研......
尚曉東在介紹溫鹽深觀測儀。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朱漢斌他為“海翼”號水下滑翔機研發傳感器,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使其“耳聰目明”。他以實驗證明基于“湍流混合長”理論提出的在浮力驅動的大尺度環流中的熱量輸運......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固體所環境材料與污染控制研究部黃行九研究員團隊成功研發全集成多路腕表,包含高穩定的固體接觸層、敏感的傳感器陣列、新型微流通道、高效信號轉換與處理系統以及直觀的數據可視化界面,......
據華中科技大學6日消息,由該校集成電路學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臧劍鋒領銜的團隊,研發出可注射超凝膠超聲傳感器,這種用水凝膠材料制成、如一粒芝麻大小的傳感器注入體內后,不僅可以自行降解,還能把精確......
圖(A)為電子皮膚的仿生設計概念;圖(B)為貼于仿生手指尖的電子皮膚;圖(C-G)為電子皮膚的照片、力和應變傳感單元的局部放大圖、力和應變傳感器以及過孔的顯微圖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122......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張一慧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維架構的新型電子皮膚系統,可在物理層面實現對壓力、摩擦力和應變三種力學信號的同步解碼和感知,對壓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約......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機器人技術與系統中心報道了一種通過壓覺和滑覺的共同感知來識別相似物體的方法。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觸覺作為人體基本感覺之一,不僅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