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7日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科學家宣稱,他們用工程藻類生產出一種抗瘧疾疫苗,并在小鼠試驗中獲得成功。這種疫苗易于生產,成本低廉,有望成為對抗瘧疾的有力武器。相關論文5月17日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網站上。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造成的、通過瘧蚊傳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蟲傳染病。在世界范圍內,每年受該病威脅的人數近5億,致死人數在100萬到200萬之間。雖然目前已有部分疫苗能夠起到防止感染的作用,但由于價格昂貴無法在易感地區大范圍推廣。
領導該項研究的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生物學教授斯蒂芬·梅菲爾德說,制造抗瘧疾疫苗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必須找到能生產出具有復雜三維結構、類似于寄生蟲生產出來的蛋白質,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體產生抗體,擾亂瘧疾的傳播。目前,大多數疫苗的制造都采用由工程菌生產出的簡單蛋白質,復雜蛋白質也可以生產,但需要使用哺乳動物細胞培養,過程復雜且較為昂貴;此外,人工生產過程中還會伴隨發生一種被稱為糖基化的過程,使這些蛋白質表面附上一層糖。引發瘧疾的寄生蟲所生產的就是一種復雜蛋白質,但這些寄生蟲并不會讓糖附著在這些蛋白質上。“如果你有一個被糖包裹著的蛋白質并將其作為疫苗注入某人體內,這些‘疫苗’對抗的將是糖而不是那些侵入機體的有害蛋白。”梅菲爾德說。
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曾嘗試通過無糖的細菌制造疫苗,而后再將其折疊成正確的三維形狀,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他們將注意力轉向了一種可以食用的綠藻,這種名為萊茵衣藻的藻類如同果蠅和大腸桿菌一樣,在實驗室中的使用極為廣泛。此前就有研究表明,可以使用萊茵衣藻生產如單克隆抗體和生長激素這樣的復雜蛋白。
這引起了在梅菲爾德實驗室工作的博士后研究員詹姆斯·格雷戈里的注意,他設想,如果能夠通過藻類生產復雜蛋白,將能完美解決上述問題。目前對抗瘧疾的最大困難就是抗瘧疾疫苗的生產成本較高,而藻類不但成本低廉,還幾乎可以在地球上任何有水的地方進行生長,無論是池塘里還是浴缸中。
梅菲爾德小組的研究人員隨即與該校熱帶病專家約瑟夫·文斯利用這一方法制造出抗瘧疾疫苗,并在實驗室中對小鼠進行了實驗。結果發現,實驗鼠體內產生了抗體,成功阻止了蚊蟲對瘧疾的傳播。
格雷戈里說,雖然目前還很難說這種疫苗是完美的,但實驗結果表明,這種由藻類生產的蛋白成功產生了抗體并阻止了瘧疾傳播。就目前而言還沒有比這更經濟有效的抗瘧疾疫苗生產方法。
研究人員已經對該發現申請了專利,下一步他們將確定這種疫苗能否在人體中起效,以及能否通過直接食用的方式產生抗體。
2022年8月31日,美國FDA批準了Moderna公司,以及輝瑞/BioNTech開發的二價mRNA新冠疫苗。這兩種二價mRNA新冠疫苗,都包含了等量的編碼新冠病毒原始毒株S蛋白的mRNA和編碼Om......
發明疫苗的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r,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也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士,但他入選的原因并非是預防天花的牛痘接種,而是他作為博物學家對杜鵑幼鳥行為......
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已在全球鋪開,決定運輸和儲藏是否便利的“穩定性”成了考驗一款疫苗的硬指標。我國在研新冠疫苗隊伍中,有一款疫苗在標準冷藏溫度(2-8℃)下保質期可達5年,室溫下可保持穩定1年以上,一旦......
新冠病毒,通常通過呼吸道感染人類,并造成呼吸系統和人體各個器官的損傷。自2019年底首次爆發至今,新型冠狀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對世界經濟、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眾所周知,接種疫苗和感染新冠,身體都能產......
自從放松對新冠疫情的管控以來,各地的陽性感染人數呈指數級增長,多個城市或將于近日達到感染高峰,隨著春節將近返鄉人數增加,各個城市都將迎來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如今,盡管一年一度的南北大遷徙還尚未完全到來......
從近期的公眾反映情況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診過程中發現了肺炎或者是CT出現了白肺的現象,有網友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跟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接種疫苗有關系的。針對這一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
世人苦蚊子久矣。但一群中科院的科學家卻腦洞大開,竟然把人人喊打的蚊子變成了行走的疫苗。他們的相關論文已成功登上了NatureCommunications。想親測一下效果?Nope,這可不行——因為這種......
......
根據我國的人群數據來看,HPV52、58導致宮頸癌和宮頸病變的占比高于全球水平。而且我國人群感染年齡高峰呈“雙峰”的分布趨勢,17-24歲和40-44歲兩個高峰都不容忽視。“我今年30歲,一直計劃接種......
12月14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實施方案》。其中提到,現階段,可在第一劑次加強免疫接種基礎上,在感染高風險人群、60歲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較嚴重基礎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