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2-14 15:50 原文鏈接: 老年性癡呆年輕化趨勢加劇?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賈建平教授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雜志在線報道了一位19歲少年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AD)的病例。


    據悉,該病例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年輕的AD患者。此消息一出,迅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掀起熱議。這究竟是偶然,還是預示著AD正在年輕化?不少有類似癥狀的年輕人對自身情況表示擔憂。

    顛覆認知:AD并非老年人專屬

    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中年齡是AD的重要危險因素。1906年,全世界報道了第一例AD病例。

    2020年,賈建平團隊針對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開展的一項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5000多萬認知障礙患者,其中AD患者高達1000萬。由于公眾普遍認為AD主要發生在老年人中,因此AD也俗稱為老年性癡呆。

    “小程(化名)才19歲,當時診斷他為AD時,我們也很震驚。”賈建平回憶道,小程17歲時開始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癥狀,一年后短期記憶喪失明顯,例如時常丟失個人物品,忘記當天吃沒吃飯,而且閱讀困難,反應遲緩,無法完成規定的課業任務。最終,由于記憶力嚴重下降,患者的學習成績從班級中上游滑落到了末位,不得不從高中退學。

    在診治過程中,賈建平團隊發現,患者的主要表現是記憶衰退,尤其是情景性記憶,韋氏記憶量表和聽覺詞語學習測驗評估都支持了這一結果。此外,患者的腦脊液生物標志物顯示,Aβ1-42/1-40比值下降,p-tau增加;頭部核磁共振掃描顯示雙側海馬存在與青少年不相稱的萎縮。但全基因組測序未發現該患者攜帶任何風險或致病基因突變。

    “患者的所有癥狀都符合AD的國際公認診斷標準。”賈建平說,“但在查找病因方面,我們排除了由遺傳、感染和系統性疾病引發認知障礙的可能性。”

    談及對該罕見病例的報道,賈建平稱其為“職業生涯中最難發表的文章”。“很多人都不相信這么年輕的人會得AD,所以我們整個投稿過程前后歷時了一年半,但最終還是用一系列科學證據證明了我們診斷的正確性。”

    AD是一種多元機制疾病,傳統觀念認為在青年人中很少發生認知障礙,更不用說是AD。而賈建平團隊研究的結果顛覆了“AD專屬于老年人”的固有認知,在世界AD研究史上改寫了以往對AD發病年齡的認識,首次提出了青年人也有發生非遺傳性AD的可能。

    論文發表后,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雜志主編George Perry發表了題為“Alzheimer"s Disease: Not Just for the Aged? ”的評論,并評價這一研究的意義在于提出關注AD年輕化趨勢勢在必行,探索青年人AD奧秘可能成為今后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之一。

    明確診斷:健忘不等于老年癡呆

    “上班忘記帶手機打卡,下班忘記帶鑰匙回家,這是老年癡呆的早期表現嗎?”

    “前一秒看過的東西、說過的話下一秒就不記得了,我是不是也得老年癡呆了?”

    在19歲AD患者的新聞評論中,時常能看到這樣的留言。對此,賈建平特別強調,年輕人不必過度恐慌,中老年人也要理性分辨。“健忘分為良性健忘和病理性健忘,并不是所有的健忘都是AD的前驅癥狀。而且良性健忘是可以通過自我學習得到糾正,不會發展到癡呆狀態的。”

    在具體區分中,主要在于六點:健忘是近記憶障礙,經過提示能想起來,而AD患者則不能;健忘不伴有其他認知能力缺損,而AD常伴有執行功能、視空間功能、語言功能障礙;健忘者情緒正常,而AD患者會變得冷漠,缺乏基本的情緒表現;健忘者思路清晰,而AD患者思維混亂;健忘者會對記憶力下降表現出焦急心理,而AD患者意識不到該問題的存在;健忘老人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而AD患者即便軀體沒有疾病,也會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在發病機制上,AD主要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老齡化因素相關。其中,遺傳基因突變包括致病基因和風險基因,常見的致病基因有PS1基因、PS2基因和APP基因,但攜帶致病基因的人群占少數。常見的風險基因是APOEε4基因,攜帶者存在記憶下降的潛在危害。賈建平團隊研究發現,19.4%的中國人都攜帶老年性癡呆高危基因,累計達2.7億人。

    “雖然AD患病風險和APOEε4基因之間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數據顯示,攜帶APOEε4等位基因的人患AD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到6倍,‘純合子’基因攜帶者患AD的風險更高達正常人的10到15倍。”賈建平說。

    此外,工作壓力過大、焦慮、抑郁、睡眠不足、節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會對AD發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對老年群體而言,多病共患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之一。

    防大于治:堅持六大健康生活方式

    目前,全世界尚無專門提高記憶的特效藥物,如何攻克記憶力衰退的難題,預防的意義遠大于救治。為此,賈建平牽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長達10余年的隊列研究。

    研究團隊選擇全國地理位置、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條件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對超過29000多名腦健康狀況正常的老年人進行了長期的隨訪監測。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賈建平團隊總結出6項影響腦健康的健康生活方式,分別為堅持食用7種以上推薦飲食、每周不少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不少于75分鐘的高強度體育鍛煉、每周不少于兩次的社會活動、每周不少于兩次閱讀思考和書寫等、控制煙酒。其中,研究團隊推薦的飲食包括谷類、豆類、蔬菜、水果、肉類、蛋類、堅果、奶制品、適量的鹽、油、魚類、飲茶共12種。

    AD病程漫長,患者在出現癥狀的前15~20年只能通過血液檢測發現。但該研究結果顯示,若能堅持這六種健康生活方式,超過60%的無癥狀期AD可以預防。同時,1/3的輕度認知障礙者可通過非藥物干預手段痊愈。

    此外,該研究隊列中約20%的受試者攜帶APOEε4風險基因,通過對該群體的評估,賈建平團隊發現,健康生活方式不僅可以有效保護記憶力,甚至能抵消遺傳因素帶來的發病風險。

    賈建平將這種方法總結為“管住嘴、邁開腿、勤動腦、多社交,記憶好”。“這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可開展、接地氣的非藥物療法,對于廣大民眾來說,更加簡便易行。”

    據悉,經過治療,小程的病情已經明顯好轉,學習成績也在逐步回升。“人們大都認為AD是不可治愈的,其實這是一種誤區,AD能否治愈,關鍵在于什么時候治、如何治。”賈建平說,很多AD患者有病恥感,這對疾病治療有負面影響,社會大眾應當給予該群體更多的尊重和關愛,并施以力所能及的援助。

    從醫半生,賈建平始終醉心于對記憶的研究。他說,記憶是生命的靈魂,貫穿于生命始終。關注腦健康,不僅是老年人的事情,更是青年人的事情,因為這個世界屬于青年人,良好的記憶力是社會生存的根本競爭力。“好在記憶可以自測自知,只要大家及早預防,每個人都能留住美好的記憶,呈現生命的真諦。”

    相關文章

    驗血查老年癡呆,靠譜嗎?

    去醫院抽不足5微升的血,就有可能提前篩查出是否患阿爾茨海默病。日前,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官網發布消息稱,該校校長、晨興生命科學教授兼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葉玉如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

    最新研究可通過尿檢早期評價老年癡呆風險

    僅憑一張尿檢試紙,或能早期評價患上老年癡呆癥的風險程度。記者26日從東華大學獲悉,該校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科研團隊研發出一款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disease,AD)早篩試劑盒,只需將尿液......

    最新研究可通過尿檢早期評價老年癡呆風險

    中新網上海2月26日電(劉遠康許婧)僅憑一張尿檢試紙,或能早期評價患上老年癡呆癥的風險程度。記者26日從東華大學獲悉,該校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科研團隊研發出一款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sdise......

    年度盤點:2023年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初現曙光

    阿爾茨海默病(AD)又稱老年癡呆,起病隱匿,病程緩慢且不可逆,以智能障礙為主。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全球AD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回望2023年,AD......

    復旦發現重要血液標志物,可提前15年預測癡呆

    2月13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教授馮建峰、研究員程煒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郁金泰團隊展開聯合攻關,采用大規模蛋白質組學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發現了預測未來癡呆風險的重要血漿生物標志......

    多變異多基因協同貢獻AD遺傳易感風險

    阿爾茨海默病(AD)是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受多種遺傳因素的影響。目前,基于大規模病人-對照人群的遺傳學研究,特別是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已鑒定到近百個可靠的AD遺傳風險相......

    MIT研究人員發現40赫茲的振動可減輕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觸覺刺激40赫茲伽馬頻率的大腦節奏的感官刺激可以緩解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和癥狀。這項研究建立在涉及光和聲音的早期工作基礎上,表明每天暴露在40赫茲振動下可以改善小鼠的大腦......

    聽音樂或演奏樂器可能會改善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

    工作記憶尤其受到年齡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用它來實現一個目標之前暫時保留信息的能力。工作記憶的一個例子是記住一個電話號碼足夠長的時間來寫下它。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顯示,工作記憶是由受到與年齡有關的萎縮影......

    老年性癡呆年輕化趨勢加劇?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賈建平教授在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雜志在線報道了一位19歲少年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AD)的病例......

    老年性癡呆年輕化趨勢加劇?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賈建平教授在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雜志在線報道了一位19歲少年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AD)的病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