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1-23 12:05 原文鏈接: 考研、升學、就業...如何扭轉“第一學歷”偏好

      “不歧視第一學歷,復試比較公平的院校盤點”“考研院校白名單!保護一志愿”……記者在社交平臺上簡單搜索,這類總結歸納的學校名單就映入眼簾。不論這些信息是否準確,如何“避坑”——盡量避開帶著“第一學歷偏好”之“有色眼鏡”的學校報考,成了不少考研人的無奈“試錯史”。

      前不久,北大教授胡俊因第一學歷被本科生“質疑”上了熱搜,引發了公眾對于第一學歷偏好的討論。教育部也在其官網留言答復中進一步澄清,“學歷”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學歷,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近日,人社部也發布相關通知,提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條件。然而,無論是考研還是就業,在人才篩選過程中,“第一學歷”作為評價標準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為什么“查本科”會被不少用人單位默許成為一種“通用”標準?如何化解社會文化,乃至近幾年來滲透進校園文化中的“第一學歷”焦慮,建立公平、合理的選人用人觀?畢業生面對這一現狀應如何調整心態?記者進行了采訪。

      1.或顯或隱、或明或暗,“偏好”存在于升學、求職各環節

      “在招聘會上,當了解到我們專升本的背景時,所有的國企和央企都不招我們。最初各個公司的HR都說專升本可以報名,但到最后卻和我們講只招收全日制本科。”校園資訊博主“成都高校新鮮事”曬出了四川某院校畢業生的求助。

      華東地區某985高校生命學院輔導員李虹(化名)告訴記者,自己和所帶研究生聊天時也曾聽說過學生求職期間有類似遭遇,“但主要是求職高校或研究所時,一般去企業的不會遇到,選調生、公務員的也不多。有的說是在簡歷篩選環節,第一學歷會被‘篩查’;有的是在面試中被問及相關情況。”

      “我也觀察到,自己學院有幾位比較優秀的碩士生,申請讀博但很多年都沒成功,一問才知道本科是‘雙非’院校的,還有一位不是全日制本科,他們總是在最后面試被淘汰,當然這也許不是全部因素,但很可能在申請高校看來,這個因素很重要。”北京師范大學戰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建民說。

      對“第一學歷”的挑剔,或現或隱地體現在招聘條件中。記者登錄某博士生求職網站,在東北地區某師范類高校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2021年的招聘啟事中發現,其對“高層次人才”“優秀博士(后)人才”的招聘條件均標明“(要求)物理、電子、電信、材料、化學相關專業”之外,還特意強調“應具有良好的本科、研究生教育背景”。

      究竟何為教育背景“良好”?“學校統一要求,除藝術類崗位外,本科、碩士畢業學校均須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記者致電后在相關負責人的提示下,查看學校官網公告也發現了這一要求,“當然如果科研成果突出,也可以‘額外考慮’下。”這位負責人表示,“還是主要看學術成果,對本科畢業學校,學校‘也會參考’,總之綜合起來看吧。”

      除了明確在招聘條件中指明,更多“偏好”則體現在簡歷篩選、面試等求職環節。“對于高學歷人才較為集中的大中城市招聘,篩簡歷時會要求碩士畢業于985高校,或者專業門類優勢突出的院校;而對于第一學歷,留下的簡歷我們會有個總量控制,80%應是211的本科或以上,如果求職者實習、社會實踐經歷很優秀,允許五分之一左右全日制本科即可。”某總部位于華南的知名房地產企業一位HR(人力資源專員)告訴記者,不僅簡歷初篩時“第一學歷”會是影響因素,在面試中,如果第一學歷處于劣勢,“學歷能力”這一項分值也會較低,“需要靠其他項突出表現來彌補,才可能順利通過。”

      2.“上進”標尺、充實“門面”,指標固化背后有邏輯

      那么,用人單位為什么認為第一學歷是合理的篩選評價指標?

      “首先當然是提高面試效率,降低校招環節成本。”前述HR告訴記者,“第一學歷不僅反映求職者的學習能力,也影響著其交往面、接觸人群,第一學歷優秀人群往往因為同輩壓力會有比較高的上進要求,對于招聘者而言是‘低風險’的選擇。”

      也有用人者認為是否青睞、重視求職者的第一學歷,會因崗位而異,“招人這么多年,感覺第一學歷優秀的是通常學校里的‘好學生’,他們對技術工作和理論工作更有熱情,愿意啃‘硬骨頭’,甚至還有‘技術強迫癥’,比客戶要求還要精益求精。所以核心技術研發類的崗位我傾向于選擇一本高校或更好的。而后續學歷代表一個人的自律性和自我規劃能力,對于項目經理、市場、銷售等對情商要求高的崗位,我會更關注工作以后的學習進修經歷。”一位北京互聯網科技博主如是說。

      王建民分析,相比企業,一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選人用人更容易落入“第一學歷”窠臼。“起初這些單位樂于招收自己培養的人才,是為了追求培養的連貫性,研究、工作能很快上手。然而,當招了多少985、211學校的碩博士、招收了多少海歸博士成為一項統計乃至排名指標時,這種風氣就擴散到知名高校、企事業單位,可以說是自己制造了焦慮。”王建民提出,其中可能存在“充門面”嫌疑,每次公示名單,“秀”一下多大比例是名校畢業,也是一種宣傳手段。

      在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看來,學歷作為一種符號,既說明了學識的程度,也說明拼搏精神。“據我了解,‘第一學歷’作為用人選人標準最早從新加坡開始,但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教育發展相對均衡,而我國城鄉差異大,城市學生擁有較優越的基礎教育條件,且容易通過強化訓練獲得應試優勢,而這些對于同樣努力程度的農村學生十分不利。”

      “我想,一個正常社會的發展應是包容的,具有很多個性的評價,而不應窄化為一個‘門檻’。社會用人選人機制應當讓每個人都有前進動力,過于強調高考等某一階段評價相當于把評價維度‘固化’了。”馬陸亭說。

      “我認為揪住第一學歷不放,是勞動市場上用人單位不夠成熟的表現”,王建民向記者表示,“這只能反映用人單位沒有把真正價值創造當作評價標準。如華為等知名企業,并沒有著眼于海歸、名校的牌子,而是著眼于其創造價值的潛力。家喻戶曉的數學家華羅庚、書法大師啟功先生并沒有擁有很高的學歷起點,照樣做出了世人認可的成就。所以不能簡單用第一學歷評價人才。”

      3.抵制歧視、扭轉風氣,人才評價要向結果和價值導向轉變

      “高校、科研機構需要人才具有相關領域深厚的基礎,但也應該看到,人才是‘發展中的’。”王建民分析,一個人的成功,學歷起點也許是一方面,但也不能否定人的意志品質、長期堅持。所以,真正的標準應該交給社會,真正著眼于人才的價值。“其實用人單位應該反問自身,究竟要什么樣的人才?究竟要為單位帶來什么?而不能‘為用人而用人’‘打牌子、撐面子’。”

      “將第一學歷作為簡單篩選標準實際上是一種‘懶政’。”馬陸亭表示,“一些相對條件好、受應聘者青睞的單位自恃篩選余地大,看第一學歷是‘省時省力’的方法,所以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這種風氣,而這也折射了我國目前從‘文憑社會’走向‘能力社會’的轉型‘陣痛’,”馬陸亭分析,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跨過大眾化、普及化兩道關口,人力資源儲備愈發豐富。但從“文憑社會”走向看重實際能力的“能力社會”,仍要面對思想、觀念的跨越和轉型。

      在前述地產行業HR看來,不少畢業生基于自己的學歷已經對目標行業、崗位形成了“固化”的認知,“在面試中,我觀察到不少畢業生因為學歷不自信影響自己的表達,在關鍵時刻不會主動爭取、努力展示自己,其實喪失了很多機會。”

      “化解這一焦慮,我認為央企、高校應該做出表率,國家相關政策也應引導取消、淡化這一標準,如在制度設計時應把被評價人的學歷、性別隱去,由專業的第三方單獨評價人才學術成果,通過代表作評議、同行評議等,真正立足于人才可能發揮的價值,著眼于人才的潛力,淡化學歷的作用,也可以通過司法案例、政府約談、主流媒體批判等方式扭轉、糾正風氣。”王建民提出,與學歷相關的一系列“歧視”現象根源在于評價體系“一刀切”“簡單化”,看重表面符號和簡單經歷,“相信今后人才評價向結果導向、價值導向轉變,‘第一學歷焦慮’會逐步淡出。”

      記者注意到,人社部近日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要破除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專業條件要求應當以完成崗位職責任務所需具備的管理能力、專業素質或者技能水平為依據。有職業技能等級要求的崗位,可以適當降低學歷要求,或者不再設置學歷要求。

      “我想其一是要注重社會風氣的引導,其二從行政角度應出臺相應規定,如果用人單位在招聘或晉升條件存在明顯‘第一學歷’歧視性門檻、招錄結果明顯不公的行為,應受到抵制。”馬陸亭談道,“而對于畢業生而言,要在‘歧視’中磨煉自己的抗挫能力,要正視社會的復雜性、多樣性,但也要相信社會還是看重能力、激勵人才的。”

      王建民表示,面對種類繁多的就業“歧視”,畢業生要學會調整心態,實現由學生身份向職業人身份的轉變。既要有自己的規劃,也要適應社會的大環境,“可以提升最高學歷,面對社會選擇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自身做起,拿出證明自己能創造價值的實際成果。”


    相關文章

    考研初試成績出爐專業學位碩士報考緣何“熱度攀升”

    “我來自一所普通二本,專業是生物科學師范類,想報考生物方面的研究生,是報學碩還是專碩呢?報‘雙非’一本還是沖‘211’呢?”在微博“考研超話”求助欄目,一位來自江西的準考生表達了自己的糾結。日前,各省......

    北理工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基本分數線公布

    結合報考情況現將北理工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基本分數線公布如下相關說明01工學照顧專業:力學[0801]、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0825]、兵器科學與技術[0826]。02享受少數民族照顧政策......

    調查顯示:半數脫產考研者未“上岸”

    萬眾矚目的考研國家線終于公布,相比往年國家線“節節攀升”。與此對應的是,教育部數據顯示,考研報考人數從2017年首次邁進200萬大關,到2022年達到457萬,人數翻番。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同樣高達......

    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布,查詢方式來了

    2月21日起,2023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布,有哪些查詢途徑呢?溫馨提示:已查詢到初試成績的考生,可以關注研招網或招生單位發布的復試分數線通知,做好復試或調劑等后續安排。還未查詢到初試成績的考生,可以通......

    2023年考研初試成績今天上午12:00起公布(附查詢方式)

    2月21日訊山東202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成績于2月21日上午12:00起陸續公布。招生單位負責公布初試成績。報考山東省碩士研究生招生單位的考生可根據招生單位官方網站發布的查詢渠道進行成績查詢,......

    最新!多地公布考研初試成績查詢時間

    多地陸續公布了2023年全國考研初試成績查詢時間。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2月16日發布消息:安徽省2023年碩士研究生初試成績將于2月21日后由招生單位向考生發布,具體查詢時間、查詢方式及成績復查辦法請......

    多地多校公布考研初試成績查詢時間

    多地近期陸續公布了2023年全國考研初試成績查詢時間。初試成績何時可查?復試臨近,如何做好考試準備?相關時間節點公布,受到各界關注。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2月16日發布消息:安徽省2023年碩士研究生初......

    研考初試結束專碩報考人數超六成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昨日(26日)落下帷幕,全國共有474萬人報考,其中,專業碩士報考人數超過6成。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

    研考結束全國大規模異地借考如何實現?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已經落下帷幕。今年,教育部面向有實際需求的考生,組織全國范圍的大規模借考,最大程度方便考生,確保如期考試、應考盡考、平安研考。在西南交通大學考點,今年考點原設有112個......

    62個考點|分類設置專用考場通道

    12月24日,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開考,共計474萬人參加考試。本市共設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62個考點。針對當前疫情形勢,各校按照“一類一策”組考模式,科學劃定考試區域和專......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