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爾森氏菌屬包括11個種,其中對人有致病性的有三種: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假結核菌和鼠疫菌。只有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和假結核菌已確定是食源性病原體。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黑疽病,不通過食品傳染。
1981年根據DNA以及生化和形態特征的相關資料,與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極為密切3個同源群被作為耶爾森氏菌的新種命名,它們是弗氏耶爾森氏菌(Y·frederiksenii)、中間型耶爾森氏菌(Y·intermedia)和克氏耶爾森氏菌(Y·krislensenii)。
一、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性
本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或球桿菌,大小為1-3.5×0.5-1.3μm,多單個散在,有時排列成短鏈或成堆。本菌不形成芽胞,無莢膜,有周鞭毛;但其鞭毛在30℃以下培養條件形成,溫度較高時即喪失,因此表現為30℃以下有動力,而35℃以上則無動力。
2、培養特性
本菌生長溫度為30-37℃,但在22-29℃才能使本菌的某些特性出現。4℃時能保存和繁殖。本菌世代時間長,最短亦需40分鐘左右。在SS或麥康凱瓊脂上于25℃經24小時培養,菌落細小,至48小時直徑才增大成0.5-3.0mm。菌落圓整、光滑、濕潤、扁平或稍隆起,透明或半透明;在麥康凱瓊脂上菌落淡黃色,如若微帶紅色,則菌落中心的紅色常稍深。本菌在肉湯中生長呈均勻混濁,一般不形成菌膜。
3、生化特性
表一:本菌的生化特性及其與近緣菌的鑒別
反 應 | 鼠 疫 耶氏菌 | 假結核耶氏菌 | 小腸結腸炎耶氏菌 | 中間型耶氏菌 | 費 氏 耶氏菌 | 克 氏 耶氏菌 |
賴氨酸 | - | - | - | - | - | - |
精氨酸 | - | - | - | - | - | - |
鳥氨酸 | - | - | + | + | + | + |
動力(22-26℃) | - | + | + | + | + | + |
動力(35-37℃) | - | - | - | - | - | - |
尿 素 | - | + | + | + | + | + |
苯丙氨酸 脫氨基酶 | - | - | - | - | - | - |
甘露醇 | + | + | + | + | + | + |
山梨醇 | +/- | - | + | + | + | + |
纖維二糖 | - | - | + | + | + | + |
核糖醇 | - | - | - | - | - | - |
肌 醇 | - | - | +/- | +/- | +/- | +/- |
蔗 糖 | - | - | + | + | + | - |
鼠李糖 | - | + | - | + | + | - |
棉子糖 | - | +/- | - | + | - | - |
蜜二糖 | - | +/- | - | + | - | - |
枸櫞酸鹽 | - | - | - | +/- | +/- | - |
V-P | - | - | +/- | + | + | - |
吲 哚 | - | - | +/- | + | + | +/- |
水楊甙 | +/- | +/- | +/- | + | + | -/+ |
七葉甙 | + | + | +/- | + | + | - |
脂 酶 | - | - | +/- | +/- | +/- | +/- |
吡嗪酰胺酶 | - | - | +/- | + | + | + |
4、生物型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的生物型分類方法有幾種,目前FDA細菌分析手冊第八版中采用的是Wanters 1981的分型方法。 表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的生物型
生化測試 | 生 物 型 反 應 | ||||||
1A | 1B | 2 | 3 | 4 | 5 | 6 | |
脂 酶 | + | + | - | - | - | - | - |
七葉甙/水楊甙 (24h) | +/- | - | - | - | - | - | - |
吲 哚 | + | + | (+) | - | - | - | - |
木 糖 | + | + | + | + | - | V | + |
海藻糖 | + | + | + | + | + | - | + |
吡嗪酰胺酶 | + | - | - | - | - | - | + |
β-D葡糖甙酶 | + | - | - | - | - | - | - |
V-P | + | + | + | +/-c | + | (+) | - |
注:( ) 表示遲緩反應
V 表示可變反應
C 在日本發現血清型為0:3的生物型
5、血清型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菌株根據其耐熱性和耐受高壓滅菌的菌體抗原能被血清學分型。Wanters將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和相關菌歸納為54個血清群,Aleksii和Bockemuh等人提議將小腸耶氏菌的血清群簡化為18個群。目前下列血清群的致病菌株已通過鑒定,它們是0:1,2a,3;0:2a,3;0:3;0:8;0:9;0:4,32;0:5,27;0:12,25;0:13a,13b;0:19;0:20;0:21。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血清群是0:3,0:8,0:9和0:5,27。 二、流行病學 1、細菌分布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分布很廣,可存在于生的蔬菜、乳和乳制品、肉類、豆制品、沙拉、牡蠣、哈和蝦。也存在于環境中,如湖泊、河流、土壤和植被。已從家畜、狗、貓、山羊、灰鼠、水貂和靈長類動物的糞便中分離出該菌。在港灣周圍,許多鳥類包括水禽和海鷗可能是帶菌者。 豬的帶菌率較高,日本報告檢出率為4%,加拿大為3.6%,丹麥為10-17%。在豬中,該菌最易在扁桃腺中發現。 2、流行情況 確定耶爾森氏菌作為一種食源性疾病的有關特性了解較多,其在世界范圍內已爆發多起,食品和飲水受到污染,往往是爆發胃腸炎的重要原因。七十年代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暴發過兩起,有138名兒童感染,源于攝入生牛奶。1976年在美國紐約爆發過一起,有217名學生感染,在這起發病過程中涉及的是巴氏消毒巧克力奶。1980年發生于華盛頓的一起有87人感染,污染源是用未經氯處理的泉水做的豆腐。由本菌引起的胃腸炎或中毒爆發,在歐洲以冬春季節較多,夏季較少,而日本則以夏季發病率較高。在我國福建省南部地區,該菌是冬春季腹瀉的重要病原菌,根據陳元川案(1984)于不同季節對豬帶菌動態的調查,發現兩個養豬場僅在冬春兩季有該菌檢出,檢出的菌株均為O3血清型。 3、臨床癥狀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是30年代引起注意的急性胃腸炎型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為人畜共患病。潛伏期約攝食后3-7天,也有報導11天才發病。病程一般為1-3天,但有些病例持續5-14天或更長。主要癥狀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嘔吐、關節炎、敗血癥等。耶爾森氏菌病典型癥狀常為胃腸炎癥狀、發熱、亦可引起闌尾炎。有的引起反應性關節炎,另一個并發癥是敗血癥,即血液系統感染,盡管較少見,但死亡率較高。 本菌對易染人群為嬰幼兒,常引起發熱、腹痛和帶血的腹瀉。 三、致病性 1、腸毒素 該菌能產生耐熱性腸毒素,(分子量為10000-50000),能耐熱121℃30分鐘,能在4℃保存7個月,pH1-11中穩定。但腸毒素的產生僅限于22-25℃。血清型03、08和09幾乎經常產生腸毒素,在其他血清型中也有產生腸毒素的菌株。該腸毒素被攝入即可引起發病。 2、侵襲性 Hela細胞感染,血清型O1、O3、O4、O5B、O8、O9、O15、O18、O20、O21和O22都能侵入Hela細胞,鑒于Hela細胞感染陽性株多是人類致病的常見血清型,以及從人和動物死亡所見腸類的侵入模型,表明Hela細胞侵入性在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腹瀉的發病機理上是重要的。 Sereny試驗,有人將11株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的菌懸液接種于豚鼠眼結膜,有6株引起嚴重的角膜結膜炎,即Sereny試驗陽性。這6株均為O8血清型。 3、自凝性。 1980年Laird等人提出了一種測定本菌毒力的簡易方法,即將試驗菌接種于二管含10%小牛血清的組織培養液內,分別置22℃和36+1℃培養,若22℃培養,菌液混濁,而37℃培養,細菌凝結,上層液體透明,即為有毒力的菌株,稱為自凝陽性。在檢查的180株菌中有25株陽性,這些陽性菌株均能引起腹瀉。 4、VW抗原 已知該菌的某些菌株具有與鼠疫耶爾森氏菌和假結核耶爾森氏菌在免疫學上相同的VW抗原。其在37℃生長時需要鈣而在25℃生長時不需要鈣的菌株即含VW抗原。Karmali等人將從病人糞便檢出的O21血清型自凝陽性的菌株,在草酸鎂瓊脂上于35℃培養不生長,用于口服小鼠則產生腹瀉。可見自凝陽性與缺鈣培養基上35℃無生長能力是一致的,能使小鼠發生腹瀉。 5、毒性質粒。 耶氏菌病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帶有41-48Mdal的質粒有關。這被認為是毒性質粒,即與毒力有關的質粒。有人將失去毒性質粒的O8、O3和O9型菌株用小鼠作喂飼試驗,均不發病,但用帶毒性質粒的O8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