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柏林10月12日電 在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到來之際,設在德國波恩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說,大多數自然災害和土地退化有直接關系,并呼吁各國制定國家戰略以保護土地的活力。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莫妮克·巴爾比12日發表專文說,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重大自然災害從每年約200起上升到約400起,每10起自然災害中就有9起和氣候有關,且大多數都可以直接歸因于土地退化。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在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預計將突破20億,60歲以上人口將首次超越14歲以下人口的數量。
巴爾比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將更加脆弱,世界各國應當以預防為主,盡早制定國家層面的防災減災戰略。
應急管理部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通報7月份全國自然災害形勢。申展利指出,7月份,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為主,干旱、臺風、地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也不同程度......
據自然資源部微信公眾號消息,據氣象部門預測,8月17-18日,內蒙古中南部、山西和陜西北部、北京和天津大部、河北東部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根據《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御響應工......
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26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由于氣候變化和一些人類行為等因素影響,全球災害數量快速攀升,預計到2030年全球大中型災害的發生頻率將達每年560次,日均1.5次。這份題為《減少災害......
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氣象局、林草局、能源局等部門對3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進行會商研判。綜合分析認為,3月份,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
中新網1月23日電據應急管理部微信公眾號消息,2021年,我國自然災害形勢復雜嚴峻,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干旱、臺風、地震、地質災害、低溫冷凍和雪災為主,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和海......
湯加海底火山噴發引發了泛太平洋范圍的越洋海嘯。那么這次海嘯過程的影響范圍為何這么大?來看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的專家帶來權威分析。此次海嘯波及1萬公里外的智利根據監測結果顯示,湯加海底火山噴發后,距離......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地區冰川發生冰崩的可能性逐漸增加。由于青藏高原冰崩事件往往發生在西藏人煙稀少地區,冰崩發生后,快速獲取冰崩運動過程的定量數據相對困難,而這對災害進行快速預判和搶險救災具有指導......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研究顯示,即使全球成功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比工業化之前高不超過1.5攝氏度,地球近半人口在未來10年仍可能面對暑熱、干旱、洪災等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
當前,中國正加速進入社會轉型期,各種風險不斷涌現,由災害引發的社會風險與各類常規或新型社會風險疊加共振,更是給新時代社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提出新的議題。《災害社會風險治理系統工程》是四川大學徐玖平教授......
我國西部山區巖崩災害具有發生頻率高、前兆特征不明顯、危害大等特點。災害發生后對災害機理以及二次危害區域進行快速評估、確定合理救援措施和劃分危險緩沖區,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8月14日,成昆鐵路甘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