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逐日夢,“聚變合肥”加速度。冬日暖陽下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創新創業熱潮涌動,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如火如荼,該設施的主體工程項目“進度條”全力推進,一派生機勃勃只爭朝夕的景象迎面撲來。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是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后首個落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該設施目標是建成國際核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及測試平臺。自CRAFT設施主體工程開工以來,等離子體所核聚變大科學團隊在材料綜合性能研究、超導導體性能研究、超導磁體、聚變堆真空室、偏濾器部件、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輔助加熱系統、遙操作系統、配套支撐系統等方面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設備研發。目前,CRAFT設施主體工程建設正酣,一些關鍵子系統和大型測試平臺研制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超導磁體研究系統和主機偏濾器研究系統兩大主體工程的建設進程正在加快推進。CRAFT主體工程建設已經完成100余個關鍵里程碑建設任務及核心部件的設計、預研和測試驗證,從子系統的實驗室研發測試階段進入到了部分關鍵部件的研制和現場集成及調試階段。
在聚變堆園區11號科研廠房,一個高度20米,外形似“橘子瓣”狀的測試平臺已經基本落成。CRAFT設施1/8真空室及總體安裝實驗平臺,為D型截面雙層殼體結構,總高20米,D型截面高11米,最大環向直徑19.5米,最小環向直徑5.7米。真空室殼體選用50毫米厚的超低碳不銹鋼材料,總重達5600噸。“該1/8真空室樣件平臺在研制過程中形成了40多項ZL技術,發展和掌握了聚變堆真空室建造過程中諸如精密成型、柔性自動化焊接、相控陣超聲無損檢測以及大視場激光準直測量等關鍵技術,并為遙控操作系統提供一個全尺寸的安裝模擬平臺。”項目負責人劉志宏研究員帶領團隊正在進行最后的部件總裝,預計1/8真空室及總體安裝實驗平臺將于明年初啟用。
聚變堆園區8號科研廠房的恒溫潔凈車間內,總長56米占地600㎡的CRAFT環向場TF線圈繞制生產線剛剛竣工完成。生產線主要由導體放送系統、導體校直系統、在線超聲清洗系統、導體噴砂與清洗系統、導體連續彎繞機、線圈繞制回轉平臺等設備通過自動控制系統聯動控制組成,將開展聚變堆級全尺寸D形線圈的制造驗證。此環向場TF線圈采用全球首創的高、中、低場三個子線圈堆疊和套裝組成,繞制后的線圈輪廓度和平面度不超過1.5毫米的嚴苛要求給繞制工作帶來很大難度。“我們采用無張力繞制技術對截面64mm*64mm的CICC超導導體進行連續精密繞制。”項目負責人文偉研究員說到,“我們完成了復雜輪廓繞制運動軌跡模擬、無張力連續推彎成形、截面氦管自動焊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研究,掌握了核心技術。”目前,線圈繞制生產線的安裝和聯調測試已經完成,用于首個認證件繞制的全尺寸導體(936.05米)也已就位,即將開展線圈繞制工藝驗證,為后續工作奠定成熟技術和工藝基礎。
CRAFT負離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統因射頻饋入穩定性要求高、束引出面積大、連續運行時間長、負離子產生難且易損失的典型特征而挑戰巨大。單驅動負離子束源(1/4尺寸)是CRAFT負離子束源系統研究的基礎,主要用于研究負離子產生、引出和加速技術,對負離子束源的研制有重要的意義。項目團隊一直針對未來聚變堆中性束注入系統研制過程中的大面積負離子產生、引出、加速、束傳輸和調控等核心技術開展研究,分別開展了射頻放電鍛煉、負離子產生、引出和加速研究,通過參數優化最高獲得204 A/m2的負離子引出,并實現穩定可重復的105秒長脈沖負離子束(負離子引出電流密度160 A/m2,束能量54.5 keV,電子負氫比例小于1)。“這些技術指標的實現,標志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掌握強流射頻負離子源核心技術的國家。” 項目負責人謝亞紅研究員說。這些研究工作和關鍵技術的突破,也為聚變堆高功率負離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統的研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聚變堆園區13號北大廳是偏濾器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臺的所在地,在這里將建成國際上參數水平最高的直線等離子體裝置及其輔助系統,可產生聚變堆偏濾器所要承受的穩態大束流等離子體,助力聚變堆中面向等離子體部件的研發。項目負責人周海山研究員帶領團隊已經完成了平臺物理和工程設計工作,“課題組近日在測試臺上取得了連續24小時運行的偏濾器靶板束流密度等離子體的新記錄,驗證了關鍵部件的穩定性。這些關鍵技術攻關,將為后續材料測試平臺的調試和運行積累寶貴經驗,為CRAFT偏濾器研究系統建設奠定基礎。”
此外,偏濾器部件測試平臺、聚變遙操作測試平臺、輔助加熱系統、低溫系統、環向場大型超導磁體熱處理系統、中心螺管模型線圈磁體測試系統等子系統研制正在加快進行。110KV終端變電站及附屬供配電系統,由內循環外循環和冷凍水系統組成的水冷系統等配套支撐系統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
大科學裝置是推動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利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臺長沈志強多年來持續關注如何更好發揮這些“大國重器”的作用。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他又在準備什么提案?春節剛過......
近日,由江蘇省發改委、東南大學、南通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推動的“極地與極端環境模擬實驗設施預研項目”正式啟動,這標志著南通市首個大科學裝置正式落地,也是東大與市政府雙方積極投身海洋科技創新、建設海洋強國......
縱觀科學發展史,幾乎所有重大的科技變革都來源于基礎研究的突破。我國歷來重視基礎研究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取得“兩彈一星”關鍵科學問題、人工......
中國科學院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和“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6日在廣州舉行《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新聞發布會,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表示,“十四五”期間廣東擬新建5個大科學裝置,約占全國的1/3,目前該省建有和在建國家大科學裝置數量達10個,這......
我國通信與信息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CENI迎來最新進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8月13日從紫金山實驗室官方微信平臺獲悉,在12日召開的第八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上,......
中新網北京4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所長王貽芳4月28日在北京表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布局建設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大科學裝置,在建和運行......
4月21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第五代寬視場光譜巡天望遠鏡關鍵技術設計驗證與研制”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江陰召開。在當天的會議上,清華大學深空技術中心揭牌。第......
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承載區——北京懷柔科學城目前正在加速建設。先期布局的五大科學裝置穩步推進,部分裝置2024年有望投入正式運行。我國首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建筑主體完成在北京懷柔科學城,我國首臺高能......
你知道怎樣準確診斷和預防航空發動機的“心臟病”嗎?那就要克服制約其性能的最大瓶頸之一——葉片金屬疲勞。金屬也會疲勞,每分鐘幾萬轉,轉得久了,就存在裂碎風險。散裂中子源可以用于航空發動機葉片應力測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