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矛盾可能長期存在,醫生仍面臨著更為突出的職業風險。如何在制度建設、法律建設上更好的保護醫生的職業尊嚴是很重要的”。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大首鋼醫院院長顧晉表示。
新冠疫情暴發后,國內醫護人員沖在抗疫的第一線,4萬多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他們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探索新的診療方案、患者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2月24日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專家組的報告顯示,全國共有476家醫療機構3387例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病例,22位醫務人員殉職。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醫護群體仍面對著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高危、高壓、高負荷,傷醫事件時有發生、醫生的評價機制與其超負荷的社會貢獻不相稱、人才流失嚴重等。如何提高醫生群體的獲得感,不僅需要制度改革,也需要技術助力,幫助醫務人員群體減輕工作壓力。
根據《2017年中國醫生生存現狀調研報告》顯示,77%的醫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過50個小時,近25%的醫生平均每周工作80小時以上,但他們的收入并沒有合理反映工作強度,超過70%醫生每月工資不足8000元。近年來,盡管惡性傷醫事件數量總體有所下降,但2019年在北京發生的楊文醫生遇害案、陶勇醫生嚴重傷害案,突顯了醫生群體面臨的職業風險,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顧晉認為醫生職業風險問題突出,他建議,“醫院應考慮建立安檢制度、設立警務工作站加強對醫護人員的保護”。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臺聯會長高峰則建議將“襲醫”與“襲警”同罪,加強震懾效應。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則建議賦予醫務人員“避險權”,在危險情況下,醫務人員可以拒絕診療,或者是更換其他醫務人員進行診療,在保證患者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障醫務人員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院長蔣立虹建議,提高防治體系建設的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的待遇,使大量高校醫學畢業生從事防控、預防體系的工作,增加工資和調休,提高績效,加大薪酬制度的改革。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表示,醫務人員的成長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精力,疫情之后,必須把感動變為尊重,把對醫護人員的尊崇扎下根來。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則通過一份《關于推進制度與技術創新、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增加醫務人員獲得感的建議》,呼應了醫療界代表委員的呼聲。他提出應加大投入、力促改革,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幫助醫務人員實現“制度性減負”,這包括政府加大醫療投入資金,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提高醫務人員“陽光收入”,推進醫務人員職稱績效考評與薪酬制度改革,優化醫務人員薪酬結構等方面。
他認為,應加快推廣醫保電子憑證的落地,實現醫保線上支付,加速我國“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完善基于醫療大數據的醫保智能監控、精準控費、精細化醫療服務效果評估,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為社會辦醫的健康規范發展和優質醫療資源的增加供給創造土壤和條件。這些都將有助于解決醫務人員群體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升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前提下,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前所未有。作為一個醫院的管理者,我們的醫院實際上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因為疫情的不確定性,我們在處理好為病人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同時,又要時刻繃緊新冠肺炎防控不發生醫院聚集發病。” 顧晉表示。
事實上,此次疫情中已經有不少醫院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化解面臨的這些壓力。如通過互聯網醫療實現遠程問診,從而減少醫院內交叉感染;通過智能醫療減輕醫生工作壓力,從而提升就診服務和診斷質量。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日漸成熟,大數據積累和深度學習算法進步,互聯網醫療和智能醫療快速發展,根據36氪的一份報告,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始終保持年復合增長率30%以上高增長態勢,在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藥物研發、疾病風險預測、醫院管理等領域均有廣泛的應用。新冠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發改委也先后出臺了支持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的政策,杭州、上海甚至開啟了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政策,為醫保打通在線支付奠定基礎。
5月21日,國家衛健委發出通知,要求加快建立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加快建立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創新建設完善智慧醫院系統,對于推動遠程醫療服務常態化,方便群眾就近就醫等方面做出具體要求。
關于互聯網醫療應如何進行規范性建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牛朝詩建議,國家主管部門應制訂出臺更為詳細的互聯網醫院基本標準、互聯網醫院醫師執業注冊條件、診療項目范圍和診療活動,并制訂嚴格互聯網醫療物價標準、醫保支付標準以及支付范圍,有序推動互聯網醫院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這些年來我國醫療信息化、智能化在快速,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全國政協委員沈南鵬認為,利用好數字化、信息化,提升中國醫療整體供給能力非常重要,但國內醫療人工智能的審批創新相較市場發展和國際實踐仍顯不足,數字醫療工具的監管環境仍待優化等,這是未來互聯網醫療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應予以關注。
疫情過后,國家提出了加快以5G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被視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涉及的領域和行業,圖片來自cctv4
“新基建” 的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吸引了包括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等科技公司的參與。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2000億元,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5月26日,騰訊宣布將在新基建上投入5000億,主要用于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服務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等領域。
在醫療領域人士看來,新冠疫情后,互聯網醫療將是醫療新基建中一股重要的推動力量。馬化騰也在建議案中表示,應把新基建延伸到醫療衛生領域,進一步加快智慧醫院建設,幫助醫務人員實現“技術性減負”。依托人工智能和5G技術的互聯網醫療與智慧醫院,可以更好地實現分級診療、遠程診療、慢病管理,也能讓基層家庭醫生和鄉村醫生,充分享受政策與技術雙重紅利,促進醫療模式適應老齡化趨勢,彌補城鄉差距。
國內科技巨頭紛紛布局新基建眾多領域,夯實云計算、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互聯網醫療及智能醫療的底層技術平臺,有望推動互聯網醫療、智能醫療在不遠的未來快速發展,為醫療群體實現技術性減負,從而患者提供更有優質的醫療服務。
2023年3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研究所所長、附屬眼科醫院院長史偉云第六次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來北京參會。史偉云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換屆中又再次連任,今年是他成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一個年......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正在熱烈舉行的兩會中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也是中國未來發展引領性的風向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界兩會代表也為正在蓬勃發展的科學儀器行業提出了自己的......
3月8日晚,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北京聯絡部、協調部舉辦以“融入國家發展、書寫青春華章”為主題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與澳門大學生線上交流會”,第一時間宣講全國“兩會”精神,加強澳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全國“兩會”在即,2月25日,“2023長江教育論壇”舉辦,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與教育部有關領導、教育界、科技界等知名專家學者就當前教育現實問題建言發聲。記者注意到,多位代表、委員關注高校學......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12月30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召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決定。根據決定,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于2023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日前召開主席會議,建議全國政協十四屆......
2022年已悄然進入尾聲,回顧全年重磅的醫藥政策,醫改仍是重中之重。醫改是一項需要多部門合作的復雜系統工程,尤其需要醫療、醫保和醫藥的密切協同配合。通過行政、市場和法律主體之間相互配合,破解醫改難題,......
3月11日,全國兩會正式落下帷幕。今年的兩會上多次提到了科學儀器、裝備等名詞,為科技進步提供了參考方向。1.加強儀器國產化;2.支持采購國產儀器設備;3.加強碳計量技術研發應用;4.加強新型儲能裝備建......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議“鼓勵和保障在校碩士和博士生結婚生育”,引發高教界熱議。而就在2018年的一篇科學網博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下,網友在評論中對碩博生育還頗不以為意:“矯情!......
近年來,以數據為生產要素、數字服務為核心、數字交付為特征的數字貿易正在我國蓬勃興起,并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貿易方式。據統計,2020年,我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額為2947.6億美元,占服務貿易總......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