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16日,中國藥品質量安全年會在武漢召開。中藥分會場共進行了18個大會報告,其中兩個主題報告和十六個專題報告。來自全國各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中藥檢驗人員、全國各中藥生產企業及研究單位的質量管理、科研人員共計近400人參加了中藥分會場報告。本次報告依托國家藥品監督抽驗工作成果,圍繞“保障藥品安全,維護公眾健康”的主題,從宏觀的中藥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結合具體實際問題全方位解讀中藥質量安全狀況、剖析共性問題并闡述了中藥質量控制及未來發展方向。
一、整體行業解讀中藥質量安全狀況
本次中藥分會場演講報告內容安排更加豐富和全面,中藥所所長作的“中藥質量安全狀況、共性問題及質量控制未來發展方向”的主題報告及中國中藥協會王桂華秘書長作的“中藥行業發展與協會工作導向”的主題報告,不僅從中藥監管方面探討和評價我國目前中藥質量狀況,而且從宏觀中藥行業發展的角度結合監管者和制藥企業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共同探討。
主題報告從中醫藥學理論出發,指出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是中藥質量的根本,也是保證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的關鍵。近年來,隨著產業化和市場化的不斷擴大和升級,我國中藥材生產逐步形成了以中藥材種植養殖、產地初加工和專業市場為主要環節的中藥材產業,也形成了一大批通過GMP認證并初具規模的中藥飲片企業,中藥飲片產業呈現出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但受資源緊缺、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產業鏈條長、生產技術和規范不夠完善、從業人員質量意識薄弱等多種因素影響,中藥材及飲片質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種植養殖環節標準化、規范化落實不到位,濫用農藥化肥造成有害物質殘留;采收、產地初加工環節操作不規范導致劣質藥材增多;中藥飲片生產及流通環節違法染色增重、摻雜使假現象時有發生;中藥材專業市場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制假售假,違法經營中藥飲片和其他藥品的現象屢禁不止,社會反映強烈。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中藥材質量安全,危害公眾健康,阻礙中藥材產業和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
報告中還指出了中藥材飲片、中成藥制劑和提取物存在的共性問題。2015年,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除港澳臺地區),共抽驗中藥材及飲片61869批,合格46328批,合格率為:75.0%,總體質量較2014年要好,但總體形勢仍不容樂觀。近幾年,全國中藥材及飲片抽驗主要質量問題如下:以偽品冒充正品;不同藥材品種混用,;藥用部位、雜質過多、超標嚴重;非法染色;摻泥沙或其它成分增重;提取過的飲片藥渣再流通藥用;不按炮制規范炮制;貯藏條件不當,蟲蛀、霉變現象嚴重;硫黃熏蒸過度。2015年國家評價抽驗中,43個品種按現行藥品標準和已有補充檢驗方法和檢驗項目檢驗5669批,不合格146批,合格率為97.42%。國家評價抽驗中,中成藥品種的檢驗按現行藥品標準和已有補充檢驗方法檢驗合格率很高,不合格項目主要集中在含量測定和微生物限度,其次為水分、重量差異等項目。在探索性研究中發現,部分品種部分批次存在以下問題:1.中藥材(飲片)原料的質量問題:品種混用、基原或藥用部位混亂問題、摻偽染色原料藥材使用問題、標準不統一的問題。2.工藝生產問題:擅自改變工藝生產,以原粉投料替代藥材提取后投料、防腐劑的使用、輔料蜂蜜問題、工藝過程污染問題、工藝不合理問題。3.偷工減料、違法添加問題:不投料或少投料,或以偽品、摻偽品投料問題、非法添加問題。4.有害物質殘留污染問題:重金屬殘留檢測、農藥殘留檢測、真菌毒素殘留檢測、蜜丸類樣品氯霉素殘留、二氧化硫殘留檢測、輻照滅菌考察、塑化劑檢查、有機溶劑殘留檢測。我國中藥或植物提取物和環境污染及不規范種植造成的外源性有害殘留物超標、中藥材及飲片染色或摻偽使假、加工及貯藏規范缺失造成的質量失控已成為目前影響中藥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危害嚴重,并作為重大民生問題屢被社會高度關注。
報告還指出中藥質量標準是國家藥品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經歷了外觀形態經驗鑒別、顯微鑒別、化學對照品薄層色譜鑒別、對照藥材完整薄層色譜圖與供試品色譜圖比較鑒別、現代儀器測定中活性成分或指標成分的含量(由測定指標性成分過渡到測定活性成分、由測定單一成分過渡到測定多種成分)的發展過程。由于成分復雜,品種繁多,中藥標準的整體水平還不高,對藥品質量的可控性和專屬性也不強。同時,由于起步較晚,與化學藥品質量標準的研究相比,中藥質量標準研究的規范化程度也有較大的差距。
另外,在報告中提出中藥的質量控制應該包括內源性有效成分、特征成分、指標成分、有效組分、有毒成分的整體質量控制以及外源性有毒有害成分的控制兩個方面。加強生物測試項目(Biological assay)的研究,建立與藥效相關的生物測試方法,建立理化分析與生物測試結果的相關關系分析等。報告中介紹了多種檢測方法和新的檢驗技術應用,為中藥的質量控制和檢驗方法建立明確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中國中藥協會王桂華秘書長作了“中藥行業發展報告與協會工作導向”的報告,從中藥行業的角度介紹我國中藥產業發展現狀、面臨挑戰。隨著天然藥物與中醫藥越來越受到全球矚目和追捧、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關注,使得中醫藥的地位持續提升,中醫藥立法目標實現在即,一系列方針政策密集出臺:《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20)》等。2016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中醫藥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肩負著空前巨大的歷史重任。
但同時全球經濟放緩,中藥行業增速下滑明顯;行業高速發展之后積累的問題與矛盾尚待解決;提質增效壓力巨大;中醫藥自身特點造成的困擾揮之不去,對中醫藥的認知和信念仍是最大發展瓶頸;輔助用藥、工藝核查、中醫治未病不等于不治病、安全風險持續發酵和放大以及藥材資源問題等,使整個行業面臨的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模仿、創新、品牌經營是企業發展三個重要階段。隨著中國經濟運行周期的變化,改革紅利越來越少;商品短缺時代過去,供給和需求兩端的要求全面提高;政府監管從嚴,違法成本加大。這都要求企業必須轉變觀念、戰略轉型、盤活存量、提質增效、創新發展、打造品牌,以應對新的歷史形勢。
二、全方位的專題報告反映出中藥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專題報告的設立從中藥材及飲片、中藥提取物和中成藥制劑、補充檢驗方法制定等角度全方位地報告了我國目前中藥質量的具體情況、質量標準制定和存在的問題。
16個專題報告有來自中檢院中藥所和各省市藥品檢驗機構的專家對國家藥品評價抽驗品種的質量狀況進行解析。也有來自藥品生產企業關于產品質量控制體系管理方法的探討。
(一)7個中藥材及飲片質量分析報告。中檢院中藥材室負責人作的“2015年我國中藥材及飲片質量報告”,通過對2015年全國各省監督抽驗情況總結出全國中藥材及飲片質量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圍繞質量和檢驗的關鍵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起草8個染色、增重、摻偽補充檢驗方法,對部分品種提出了標準修訂建議,并提出了等級標準制定的必要性相關建議為相關生產經營單位質量控制,監管部門政策制定等提供參考。
中檢院天然藥物室負責人作的“中藥民族藥重金屬檢測與初步風險評估”的報告結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中藥中重金屬及有害元素殘留限量的相關規定,從重金屬殘留污染和礦物藥使用兩方面分析中藥民族藥中重金屬問題的主要類型、標準研究進展、檢測方法研究、樣品普查及初步風險評估情況。結合朱砂、雄黃等礦物藥研究、民族藥專項研究,分析礦物藥的使用過程中砷汞等有害元素形態、價態檢測的意義,檢測方法的選擇及風險評估。并結合動物藥及冬蟲夏草中重金屬殘留專項檢測等研究實例,分析重金屬殘留檢測的重點工作,闡述風險控制在解決中藥民族藥重金屬問題中的重要性。
之后中藥分會場安排了 “人參、三七類中藥質量整體控制和系統監管”、 “紫草的國家評價性專項研究”、 “貝母類藥材及飲片質量問題分析”、 “乳香沒藥藥材及飲片質量問題分析”四個比較典型的專題報告。這些報告,都是依托國家抽驗的平臺,在檢驗的過程中發現藥材及飲片的質量安全問題,通過檢驗方法的探索研究,找到問題根源,通過建立補充檢驗方法、提出標準修訂等途徑,對相應中藥材及飲片及相關制劑質量控制和市場監管提供技術支持的范例。
甘肅省藥品檢驗研究院中藥材藏藥檢驗研究室馬瀟主任介紹了甘肅省以落實“抓質量保安全”為中心任務,以“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為監管思路,抓住中藥材、中藥飲片在購進驗收、儲存養護、法定炮制工藝執行、產品檢驗落實等四個關鍵環節的中藥材及飲片質量監管模式。通過開展全省藥品生產企業質量控制實驗室技術指導、中藥材/飲片評價性抽驗、專項監督抽驗及與中檢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等多措并舉促進中藥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凈化中藥材/飲片市場,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有效。
(二)9個中成藥制劑質量分析報告,從生產者和監管者兩個層面探討中藥質量安全的現狀與實際問題。中藥分會場的第一個中成藥方面的報告是承德頸復康藥業所做的“腰痛寧膠囊全過程多途徑質量控制體系”的報告,腰痛寧膠囊是一個典型的含有毒性藥材(馬錢子)的制劑,在其療效確切的同時,也易引起不良反應,甚至中毒反應,因此質量控制非常關鍵。報告從原料控制(固定產地、嚴格入廠檢驗、規范中藥材炮制)、嚴格生產過程控制(應用最優化調配技術,提高原料層次及中間品質量均一性,實時在線控制做到科學有效的監測,保證生產過程質量均一性、減少批間差異)、質量標準的不斷升級提高(上市以來三次自主提高其質量標準提升質量標準。這是目前為止,是《中國藥典》中含馬錢子制劑中唯一同時測定士的寧和馬錢子堿的含量,并同時規定上下限范圍的制劑)等方面介紹了腰痛寧膠囊全過程多途徑質量控制,為中藥制劑的質量一致性評價提出了初步的思路。
之后中藥分會場安排了跌打活血散、精制冠心片、蛇膽川貝液等8個2015年國家評價性抽驗中具有代表性的中成藥制劑的質量分析報告,從標準檢驗和探索性研究等方面,介紹了中成藥品種抽驗的研究思路、風險點查找、技術攻關建立相應的補充檢驗方法等方面的內容,并對檢驗相應品種存在的問題、問題的確認及上報進行了介紹。最后針對存在的違規生產及安全性問題的品種,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議,上報風險提示。通過這些專題報告可以發現國家監督抽驗對于維護藥品質量安全的重大意義。另外檢驗檢測人員通過這些報告的學習可以獲取一些經驗運用到今后的檢驗工作中,具有指導意義。
三、中藥分會場報告的時效性與創新性
中藥分會場匯聚了藥品檢驗檢測機構、生產企業、研發單位及行業協會的專業技術人員。分會場演講嘉賓對各自報告進行了精心準備,演講報告內容全面、創新、實效性和吸引力強,達到了預期的成果。此次的中藥分會場的報告涉及到了時下業內乃至社會比較關注的檢驗問題如冬蟲夏草砷殘留量的專題研究、紅參違法摻糖增重的研究等等。與會人員反響強烈,特別是在會后答疑階段,由于本次藥品質量安全年會有許多中藥生產企業的代表參加,他們對于我國中藥生產、監管政策和在檢驗新技術與新方法以及質量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達到了會議預期目的。
中藥所所長在總結發言中肯定了此次會議達到了預期效果,對于我國中藥事業的發展表示了極大的信心。同時也表示,中藥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監管者和生產單位、研究單位的共同努力。中藥生產企業更應從藥品標準提高以及原料管理和生產工藝研究等方面加以重視,一方面加強內源性有效成分或組分的控制,加強內源性有毒成分的研究及限量標準的制定,另一方面加強重金屬、農殘、黃曲霉毒素、輻照、二氧化硫殘留、色素等外源性有害殘留的風險研究,共同努力,保障藥品安全,維護公眾健康。
一半上市藥企研發占比不足3%,管理者只知賣藥,鮮考慮做臨床研發,2021中藥何去何從?“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回想起2019年10月25日全國中醫藥大會,這位應邀參與此次會議的中藥企業負責人,仍然非常......
隨著新修訂藥品管理法實施,2020版藥典即將出臺,中藥行業面臨著重大變革,同時也面臨著三大尷尬處境。圖片來源于網絡▍第一尷尬屬性不同,質量輸在起跑線上中藥材在產地源頭,屬于農副產品,只有到了專業市場或......
2016年12月15-16日,中國藥品質量安全年會在武漢召開。中藥分會場共進行了18個大會報告,其中兩個主題報告和十六個專題報告。來自全國各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中藥檢驗人員、全國各中藥生產企業及研究......
維C銀翹片作為人們家中的常備藥,一直頗受消費者的信任。近日,廣西一家知名藥企涉嫌違法使用硫磺熏蒸的山銀花及其枝葉生產藥品,其出產的維C銀翹片可能涉“毒”,一時間消費者的“用藥安全”成為關注焦點。藥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