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81.shtm
“傳統手術是通過損毀或切斷神經組織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神經調控則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術,依靠電或藥物手段改善中樞、周圍或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控制疾病癥狀。”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胡永生教授在接受《醫學科學報》采訪時表示,神經調控是一項跨學科技術,涵蓋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醫學工程等專業,為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泌尿系疾病、頑固性疼痛等疾病治療獨辟了新路徑。
神經調控可治療病種廣
2000年初,神經調控在國內逐漸興起,最早用于帕金森病治療。隨著其治療理念逐漸推廣,神經調控治療疾病的種類越來越廣,包括神經病理性疼痛、原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尿失禁、癲癇、癱瘓、糖尿病足等。
“此外,神經調控還能有效控制抑郁、焦慮的情緒,減緩胃腸蠕動,增強飽腹感,幫助肥胖癥患者減重。”胡永生說,最近國外有學者還用神經調控治療心絞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臟供血,為那些不便搭橋或支架手術的患者提供另一種選擇。
“這些疾病的共性都是神經系統功能出現了問題,所以才能使用神經調控。”胡永生說。
胡永生為患者進行神經調控治療。
相比其他治療手段,神經調控主要有三大優點。首先,安全性高。神經調控不破壞神經組織,創傷小,風險低。其次,可調節性強。神經調控治療方案可根據病情進展為患者實時調整刺激電壓、脈寬、頻率等。最后,操作可逆。神經調控由人為控制,可隨時開始或結束治療,植入體內的起搏器也可因需取出。
“神經調控給將來醫學技術的進步和應用留下了空間,因此發展前景非常廣闊。”胡永生說。
作為新興治療手段,目前,神經調控在普及上仍面臨費用昂貴、需要維持治療的短板,接受治療的患者也多為經濟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較高人群。
對此,胡永生表示,功能神經外科醫生應在嚴格掌握神經調控適應癥的基礎上,綜合患者的疾病性質、基礎疾病、生存期、生活質量、社會保障和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為患者提供最科學合理的治療選擇。
神經調控駛入發展快車道
“我們是國內最早開展神經調控的醫院之一,功能神經外科還擁有獨立的門診、病房、手術室和監護室。”胡永生說,過去二十多年,國內對神經調控和功能修復越來越重視,該領域正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據統計,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開展的神經調控手術中,帕金森病約占60%,疼痛約占30%,癲癇和其他疾病為10%。
神經調控手術最常見的是電刺激術,例如周圍神經電刺激術、脊髓電刺激術、腦深部電刺激術和運動皮層電刺激術。常用的電極有針狀穿刺電極和條片狀外科電極,每個電極有4~16個不同數量的觸點。隨著技術的發展,神經調控還發展出鞘內藥物輸注系統、磁刺激和直流電刺激。
胡永生當選為健科會神經調控與功能修復專委會首屆主任委員。
今年8月,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神經調控與功能修復專業委員會成立,胡永生當選為主任委員。專委會約有320位成員,涵蓋50多所醫院、高校和科研院所,覆蓋神經內科、功能神經外科、骨科、疼痛科、康復科、精神醫學、神經生物學、醫學工程學等多個專業。
胡永生自己都沒想到專委會在成立之初就能吸引這么多人。他表示,專委會致力于搭建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平臺,將基礎和臨床、醫學和工程相結合,以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及早落地。
針對當前神經調控技術仍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和人才隊伍短缺的問題,胡永生表示,專委會將面向基層醫生開展培訓活動,并進一步規范神經調控療法,提高其穩定性。同時編寫專家共識或指南,為各地的技術應用提供指導性建議。
伴隨著腦機接口、人工智能、類腦科技、大數據、光遺傳學、神經電生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突破創新,神經調控技術還會實現更大的飛躍。胡永生說,目前神經科學研究采集的信號經過顱骨、頭皮后會有不同程度的衰減,而且難以采集深層信號。“未來,我們希望將植入人體的起搏器作為記錄信號的工具,并借此分析信號與疾病間的關系,爭取通過信號反饋,提前預知疾病發作,即時觸發起搏器發揮作用,從而實現閉環刺激和精準醫療。”
為更多患者點亮生命之光
談到為何選擇從醫,胡永生表示更多是家庭因素,“家族中有不少醫生,加上母親體弱多病,學醫可以更好地照顧她”。如今,胡永生從醫已經整整二十九年了。與此同時,他還肩負著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醫教研均衡發展是我們的使命。臨床一定是第一位,我們必須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在此基礎上,還要總結經驗,發展新技術、新理念,同時為學科培養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
作為研究生導師,胡永生在挑選學生時有一套標準。首先看為人是否善良正直,“沒有仁愛之心,不關心病人,很難成為一個好醫生”;其次看對醫學是否感興趣,“做醫生很辛苦,要終身學習,只有真的喜歡才能堅持下去”;最后看學生的可塑性和專注度,“思維敏銳、專心致志,必然是可造之材”。
談起教學,胡永生感慨,“醫生的培養周期相對較長,醫學生大學畢業時,其實離一名真正的醫生還很遠,只能算是入門。”他還指出一些醫學生雖接受了本碩博的教育,但臨床經驗和動手能力欠缺的事實,“因此我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這方面素質的鍛煉”。
“我們都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胡永生說,醫學就是依靠一代一代的傳承而不斷發展的,所以他很愿意幫助年輕人,愿意將自己的所學所知傾囊相授。
胡永生與患者交流病情。
幾十年間,胡永生救治過的患者早已不計其數,但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位教師,年僅40歲就不幸患上帕金森病,由于身體經常不受控制地顫抖,這位老師對講臺產生了恐懼。“他害怕學生起哄,也擔心在同事面前出丑,所以不愿見任何人。他來就診的時候,內心很絕望,覺得自己職業生涯都要斷送了。”胡永生回憶道。
后來,胡永生為這位患者實施了神經調控手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而且重新站上了講臺,拿起粉筆教書育人。手術不僅讓他有機會繼續從事他所熱愛的人民教師職業,也讓他重拾丟失已久的自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1421.shtm10月11日,科幻電影《749局》科影融合特別場在京舉行。電影主創團隊與科技領域相......
10月11日,甘肅省迎來了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正式揭牌成立。這一歷史性時刻標志著歷經六十八載發展的甘肅省唯一一所林業類高等院校,正式邁入了本科教育的新階段,開啟了新的征......
”標志性科考活動獲系列重大突破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主體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這次科考從天到地、從冰到水取得了全方位的進展。”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
關于確定2024年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名單的通知北京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山東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陜西省、青海省生態環境廳......
10月8日,華中農業大學果蔬園藝作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藥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團隊梅之南教授和楊慶勇教授課題組,發布了首個專門面向菊科植物的多組學數據庫平臺——AsteraceaeMulti......
實驗桌上堆放著精密儀器和焊接工具,電腦上是正在運行的電路圖,一頁頁寫滿了數據、畫滿了圖樣的紙張在桌面鋪開,各式或大或小的電子元件前,南京郵電大學工程實驗教學部創新中心副主任郝學元正在埋首研制電工電子實......
近日,記者從中國計量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蜜蜂與蜂產品學研究團隊主持的兩項推薦性國家標準《GB/T44349-2024 蜂花粉總多酚的檢測福林酚試劑比色法》和《GB/T44350-202......
10月10日,由廣東省機械行業協會組織并主持召開的“面向軟性物料的多級賦碼追溯柔性包裝生產線研制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會議在廣東佛山舉行。經專家鑒定,該項目成果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記者獲悉......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組培與轉基因團隊在全球率先獲得了橡膠樹CRISPR/Cas9純合基因編輯橡膠苗。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經濟作物和產品》(IndustrialCropsandProd......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香(大)蕉栽培生理生態研究組從森林鏈霉菌2-6中分離獲得抗枯萎病菌(FocTR4)的活性物質FluvirucinB6,解析了該抗真菌物質的抑菌作用位點及抑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