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示意圖 深圳先進院供圖
眾所周知,腦膠質瘤被認為是最惡性的腫瘤之一,人體內的血腦屏障是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屏障,然而卻成為阻礙腦膠質瘤診斷和治療的一個主要因素。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杰合作,成功研發出一種基于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于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相關成果發表于納米醫學頂級期刊ACS NANO,并已申請1項中國發明專利。
“終結者”凸顯良好生物屏障滲透和腫瘤靶向能力
美國電影《終結者》中的類人仿生機器人T-800,是一種通過在機器人金屬骨架上覆蓋一層人體皮膚組織而變成具有正常人功能的仿生機器人。借鑒終結者仿生機器人的設計理念,研究團隊開發了仿自然殺傷細胞AIE納米機器人。
何為AIE?很多傳統有機發光材料只能在低濃度的溶液中才能發光,一旦溶液濃度提高或者呈固態時,分子聚集就會使得發光減弱甚至完全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聚集導致發光淬滅”(ACQ),是有機發光材料設計和應用的一大難題。一類有機分子單分子狀態下熒光微弱甚至觀察不到熒光,而在聚集狀態下熒光顯著增強,這種現象被稱為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意即“聚集誘導發光”現象。AIE研究在新材料的創制、機理的探索以及應用的拓展等方面都有著巨大潛力。正如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化學系教授貝琳達·海涅所說:“今天,我們討論聚集不能不提聚集誘導發光。自從唐本忠團隊的原始工作發表以來,毫不夸張地說,這個研究領域經歷了爆炸式發展。”從博士期間起,張鵬飛就跟隨唐本忠院士就AIE現象進行了多方研究和探索。
作為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能夠不依賴抗體和補體,直接殺傷靶細胞,如腫瘤細胞或受病毒感染的細胞等。研究團隊研發的納米機器人系統,以AIE聚合物材料為內骨骼,以自然殺傷細胞膜為外部皮膚,保留了AIE材料在聚集態的優越的近紅外二區發光性能,同時賦予了AIE材料自然殺傷細胞免疫調節與識別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在小鼠實驗中,該納米機器人可以通過調控血腦屏障表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引發血腦屏障細胞骨架重排,導致細胞間隙增大而形成細胞間“綠色通道”,幫助自己穿越血腦屏障對腦部進行滲透。在跨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區域后,這些納米機器人可以利用NK細胞膜表面蛋白與腫瘤細胞膜表面受體的特異性識別富集到腦膠質瘤細胞內,表明具有良好的腫瘤靶向性。
腦腫瘤診療有了新工具
光熱治療法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利用具有較高光熱轉換效率的材料,將其注射入人體內部,利用靶向性識別技術聚集在腫瘤組織附近,在外部光源的照射下將光能轉化為熱能來殺死腫瘤細胞。
“AIE納米仿生機器人也可以作是為腦膠質瘤治療的光熱劑,其光熱轉換效率為45.3%。”張鵬飛表示。
團隊通過原位腦膠質瘤模型,進一步評估了AIE納米仿生機器人在體內腦膠質瘤靶向光熱治療的效果。將AIE納米仿生機器人注射入小鼠體內后24小時,在激光照射下,其腦膠質瘤處的溫度有所提高,且沒有出現明顯的器官損傷,表明仿自然殺傷細胞納米機器人通過光熱治療,能有效地抑制腦膠質瘤的生長。為腦腫瘤及其他腦部疾病的診療提供了新的工具。
團隊表示,目前AIE仿生納米機器人的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大量工作需要進一步優化,比如在介觀水平對納米機器人的進行可控操作,如何利用納米機器人的集群效應實現深層次生物屏障突破和系統協調診療,如何實現納米機器人的可控大規模制備以及分子元件的可控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官方微信公眾號7日發布的消息,藥理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簡稱: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丁光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0月6日21時4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勁松課題組通過結構生物學研究,在分選轉運蛋白(SNXs)中發現了一類新型的非典型G蛋白信號轉導調節因子(RGS)同源結構域(RGShomology,RH)。相關研究......
2022年浦東新區“全國科普日”活動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24日亮相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的墨子沙龍,和觀眾分享“人類、病菌與疫苗”話題,并就大眾關心的新冠疫苗“三問”,一一作答。一問:病......
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運行、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21日晚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數據正式面......
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運行、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21日晚發布消息說,該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撰寫的《地球大......
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經評審,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等173名指導教師獲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稱號。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布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名......
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經評審,480人榮獲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其中,王穎等80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布2022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
8月31日,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竇賢康當選為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委員會主席。大會回顧了過去五年全省科協系統取得的突出成績。過去五年,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圍......
侯建國(右)為新當選院士劉買利頒發院士證書。李子鋒攝7月14日,2021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頒證儀式暨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出席頒證儀式并講話。中科院副院長......
7月14日,科睿唯安公布了ESI從2012年1月1日到2022年4月30日的統計數據。ESI每2個月公布一次,均為上一次數據的基礎上增加2個月的數據,但是每年5月份會去除掉最舊一年的數據。這次公布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