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歷資料
患者男性,27歲。主因上腹部疼痛6個月就診。患者腹痛呈間歇性,無放射痛,與進食無關也無減輕或加重的誘發因素。患者自述體重減輕但食欲正常,否認近期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服用史,無排便習慣改變和脂肪瀉,無旅行史以及與其他存在類似癥狀人群的接觸史。
腹部觸診無壓痛,未發現腫塊,腸鳴音正常。實驗室檢查顯示血紅蛋白(Hb)16.9 mg/dL,白細胞計數12,700/mm3,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異常。因患者無排便習慣改變而推遲糞便抗原檢測和核酸擴增試驗(NAATs) 。幽門螺桿菌糞便抗原檢測為陰性。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顯示十二指腸黏膜充血(圖1)。十二指腸活檢顯示小腸絨毛周圍存在許多與藍氏賈第鞭毛蟲一致的雙核寄生蟲(圖2)。
(圖1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圖2 十二指腸活檢)
患者隨后接受門診甲硝唑治療,其癥狀在一個月內緩解。
分析討論
賈第蟲病是由藍氏賈第鞭毛蟲寄生在人體小腸引起的原蟲性疾病,已被列為全世界危害人類健康的十種主要寄生蟲病之一。本病不僅多見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甚至寒冷地區也有病例報道。各年齡組人群均可受感染,兒童、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功能缺陷者尤其易感。患者可有多種表現,即無癥狀(攜帶者)、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在兩歲以下兒童中,無癥狀賈第鞭毛蟲感染與生長發育遲緩有關。
賈第鞭毛蟲急性感染的表現多樣,最常見表現為腹瀉、疲勞、脂肪瀉以及腹部不適。賈第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2周,平均9~15天,一周內出現癥狀者一般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賈第鞭毛蟲病的癥狀通常包括脂肪瀉、腹脹、體重減輕、發育不良、維生素缺乏以及吸收不良,病程常可長達數年,約40%的患者可出現可逆性乳糖不耐受。
病原學檢測方法即檢測樣本中賈第蟲包囊和滋養體是診斷賈第蟲感染的“金標準”。賈第鞭毛蟲感染的診斷通常可通過糞便抗原檢測(直接免疫熒光檢測)來實現,研究證實抗原檢測的檢出率高于糞便鏡檢。此外,NAATs也可用于賈第鞭毛蟲感染的診斷。在糞便檢測陰性的情況下,內鏡檢查除了可以通過活檢確定賈第鞭毛蟲感染外,還可以排除吸收不良綜合征。
賈第鞭毛蟲感染的治療包括糾正電解質紊亂和維生素缺乏的同時開始抗生素治療。對確診患者和高度懷疑本病者應給予抗病原體藥物治療。甲硝唑為目前治療本病首選藥物:成人200 mg/次, 3次/d, 連服5-7 d,療效可達90%以上;兒童15-20 mg/(kg·次), 3次/d,連服5-7 d。一般服藥3d糞中原蟲即可轉陰,癥狀逐漸消失。其他治療藥物還包括替硝唑、硝唑尼特、甲苯達唑、阿苯達唑、呋喃唑酮等。
十二指腸賈第蟲病是一種常見的腸道感染,可有多種表現,從急慢性腹瀉、腹痛、惡心、嘔吐、胃腸脹氣到無明顯臨床癥狀,對于慢性體重減輕的患者,特別是在流行地區和發展中國家,應將該病納入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