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1-14 09:24 原文鏈接: 騰訊的“科學探索獎”:改變什么?

      閑話幾句。國內科研的評價體系,差不多十年一變。2000年前后基本上是數文章數量,文章發得越多那就越牛。所以01年在科大高分子系讀書,那時候系里招人,有位學者應聘教授,當時系里的領導們就很頭大:說做得不好吧,人家有200多篇論文;說做得好吧,這200篇論文里有40多篇中文的《X省化學》,這招還是不招?系主任是很正統的學者,說那按照現行的評價體系,人家文章發得多我們得招啊!其他人不干了,說不能簡單粗暴數文章啊,評價體系有問題啊,云云。所以此事后來不了了之,沒招。2000年之后逐漸的就不是簡單數文章了,而是數SCI論文,發的SCI文章越多越牛。所以那時候全國人民都是瘋狂的發文章,一年刷個幾十篇文章的實驗室多了去了,等到年底實驗室出個年鑒,把一年發表的文章打印出來,匯編成冊,實驗室人手一本隔壁實驗室也送送。硬殼深色的封面,摸起來有質感,翻過來當鼠標墊用起來倍兒好使。擦屁股不行,太硬。大約09、10年前后,這么個玩法就不太行了,主要是大家都學會了一個單詞:“灌水”(Pouring Water)。小灌怡情,大灌那就太水了,所以后來就改成數10分以上的文章,得講究發表論文的質量。這套評價體系在某些領域有些小小的調整,例如只數NCS文章,或者數NCS加上重要子刊文章。當然這里面長期爭論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就是Nature Communications要不要被踢出去。這個玩法有問題,因為各個學科發展的情況不一樣,比方說搞天文望遠鏡的,造航母火箭的,研究高鐵的,人家不發NCS莫不成要給人關了門?所以這幾年逐漸發現各個學科、領域應當有自己的評價體系,這就又開始變了。未來會變成什么樣不知道,但第一,國內整體科研水平越來越好,這個沒有爭議;第二,我們這代人讀小學拿的可都是試用本,改來改去是家常便飯的事情,習慣了就好;第三,不管評價體系怎么變,認真做科研總不會是錯的。

      =====================================

      廢話講完咱講正題。話說前幾天朋友圈里被《知識分子》的兩篇文章刷了屏,《中國最大科學獎出爐:首期10億元,為青年科學家“雪中送炭”》和《10個億的科學探索獎,能改變什么?》,科學網上也有報道:《“科學探索獎”:首期十億元大獎將帶來哪些改變》。這幾篇文章我讀來讀去,就看懂一個意思:企業和社會資金支持基礎研究絕對應當鼓勵和拍手叫好。至于其他內容,我沒讀懂,總體感覺,就是這個獎設立的沒有邏輯。

      第一,“為青年科學家雪中送炭”這個說法理論上不成立。為什么不成立?因為這個獎的年齡上限是45歲。話說國家對40和45歲這兩個年齡階段的人才支持,機制上來說比較成熟,覆蓋面還是比較廣的。對于45歲及以下有長江、杰青、萬人杰出和領軍等;40歲及以下有四青;除了國家的各項人才計劃,省市、高校通常還有自己的各種山河湖海的人才計劃,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帽子”。帽子為什么這么多?說白了就是領導們在努力想辦法增加科學家們的待遇和科研條件,讓大家安心做研究。所以,這就有問題了:40、45的科學家,還需要人類來選嗎?把國家各個人才計劃的入選者名單打印出來貼地上,動物園里抓只猴子,給個西瓜吃完瓜皮往地上一扔,猴子滑哪兒選哪兒,反正選誰都有道理,不選誰也不覺得委屈。對吧,猴子能干的事兒,就犯不上讓人類來做了。當然評審委員會可以說:OK,那我們玩兒互斥吧,已經入選國家人才計劃的那就不選了。這里面就有兩個問題:第一,國家的人才計劃還是比較能與時俱進的,選得少了?那沒關系,過兩年加點兒指標就得了;第二,現在其實比較忌諱重復資助,所以您既然拿了民間的支持,那國家極有可能就不再支持了,領導們不會算數的?所以,不考慮已經入選國家計劃的人,一是這個獎的公信力估計很夠嗆,二是水平足夠的學者未必肯入選;如果考慮的話,那還需要選嗎?所以,“通過設立這個獎項,確確實實地找到一批有膽魄的年輕人”,不需要您找,國家已經找過了。

      既然選誰不選誰都是個問題,這炭如何送得出去?如何還得是在雪中?對吧,國家已經雪中送炭好多年了,別給添堵就行了。那這個獎能做到錦上添花嗎?您想多了,基本也沒有可能,因為還有地方和高校自己的計劃,比方說我校有“華中學者”,隔壁學校有“珞珈學者”,基本上每個高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人才支持計劃。這些計劃是干啥的?發人民幣。這叫不叫雪中送炭?那是必須的。

      第二,“支持青年科學家能夠從容不迫地生活和工作”這個說法理論上不成立。為什么不成立?因為國家、地方和高校很多年前就已經在做、并且現在也還是在繼續做這個事情。舉個栗子,一般來說海外引進的青千,除了國家的經費之外,通常地方和高校還有配套,1:1通常不算過分,并且我校對青千通常是六年免考評,這樣青年科學家已經能夠很從容不迫的做研究。這樣的政策應當不是我校獨有,全國都差不多的。當然您可以講這個是針對海龜,土鱉們能有支持嗎?有的,比方說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是三年,經費一般是120-240萬不等,不需要寫項目結題報告,沒有什么任務,經費使用也比較靈活,拿到了之后單位基本上也是聘期內不考評。當然您可以講這是針對帽子們,那沒帽子的能有支持嗎?當然必須是有的,例如我校就有一個《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支持計劃》,主要是三條,一是聘期五年給人民幣,這里的人民幣是研究經費;二是團隊負責人享受“華中學者”特聘崗待遇,這是干啥的?還是給人民幣,當然這里的人民幣就是工資了;三是每年給一個博士生指標。這個計劃里是注明了的:帽子們邊兒呆著去,不能申請。這樣的計劃估計不會是我校獨有,全國高校估計應該都是有的。啥?貴校沒有?那還愣著干啥的,趕緊把我校這份文件打印了給校長送去撒。對吧?所以國家在支持40、45歲這兩個年齡段的青年科學家方面,做的其實不錯了。大家既然選擇做科研,就應當清楚發大財估計是沒什么可能呢,能有個小康已經不錯了。

      第三,“為科技獎勵和評價機制的改變做出些嘗試”這個說法理論上不成立。為什么不成立?我建議諸君再認真讀讀國家印發的《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貴單位近期難道沒有在清理四唯嗎?國家不正在嘗試著改變嗎?啥意思?難道是說這文件里寫的不夠全面、不夠充分?這個文件出臺之前,可是廣泛征求了科學家們意見的,很多人都收到過郵件按要求認真填寫。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嘗試,而是落實。先把提出來的問題解決了再說,對吧,辦事兒要有個邏輯。另外,這個獎據說“堅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則”,貌似現在全國各種項目、人才計劃之類的,都是這個評審要求吧?這個獎項的發起人,很多是非常資深的科學家,理論上各種項目也評審不少。那么,問題就來了:騰訊的項目您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國家的項目您打算怎么評?還能評出花來不成?

      所以,雪中送炭做不到,支持從容不迫沒有必要,搞嘗試又沒有邏輯,馬老板不是忽悠型,問題在于科學家也不能拿人當傻子來忽悠是不?再者,企業的本質就是逐利,人家掏10個億出來,還是需要給人有足夠回報的。這樣問題就來了:這個獎怎么發才能不打水漂?很簡單:把45改成30。年齡上限為30歲。

      為什么是30歲,不是35?因為四青雖然通常要求40歲以內,但還是有不少3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能夠獲得資助;此外,基金委的青年項目貌似是改成人才計劃了,限齡35,這個是好事情。國家的反應通常沒有那么慢,如果這個獎項的限齡是35歲,可能短時間之內國家就會出臺相關政策來支持3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這樣這個獎項迅速就會變成雞肋。那如果這個獎項改成限齡30,會有什么不同?有,第一,萬事開頭難,青椒們起步都很艱難。不考慮少年班,通常大家18歲讀大學,22讀研究生,27、28左右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國內招PI通常要求有博后的經歷,這樣再做個1-2年博后,30歲左右就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繼續做博后,還是獨立做研究?想獨立做研究,哪兒來的資助?沒錢談什么獨立?對吧,所以青年學者最缺錢、缺支持的時候,就是剛剛開始獨立做研究的時候。美國對新PI貌似是有特殊支持的,一般第一個RO1項目拿起來不那么困難,這樣能夠熬過生存期,國內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支持,所以青椒們基本上是自生自滅的狀態。這幫人事實上是最最需要支持的。第二,判斷30歲以下學者的潛力,從中選拔出未來能夠成為杰出科學家的青年人才,這個可不是猴子能做的事情,還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當然嘍,科學家們得選擇做有挑戰性的事情,既然忽悠了企業家的錢,那就得干有分量的事情。事實上也沒有那么困難,舉個栗子,當年nyouyou混水木的BBS,看她貼的人多了去了,那時候nyouyou可遠沒有到30歲,問題是版上所有人都相信nyouyou能成為非常出色的科學家。再一個就是華大基因的王俊博士,咱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是所有人都知道他研究做得好。其他的例子那就多了,比方說,咱生信圈兒的王MM(參見《N6-甲基腺苷的調控功能:那些27歲的教授們》),再有就是兄弟我有很多十幾年的同行好友,為什么會是好友?當然是早就看出潛力來了。對吧,咱就一個菜鳥,還是個大菜鳥,20多歲的時都能看清楚誰誰能有前途,國內最杰出的一幫戰略科學家們,這樣的事情還不小菜一碟?第三,企業是可以拿到回報的。比方說,這個獎設立10年,如果能夠選出一個nyouyou級別的青年科學家,那這錢花的是不是超值?當然嘍,如果一不小心選出個尹希(2017年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得主,參見《少年班:來自天頂星的超級賽亞人們》)或是張鋒(不用解釋吧?),那估計騰訊從此不需要做廣告了。

      另外,關于這個獎,邵斌博主兩天前有評論《也談騰訊的科學探索獎》,可供參看。

    相關文章

    3月15日截止!“科學探索獎”申報“倒計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37.shtm2023年“科學探索獎”申報進入“倒計時&rdq......

    騰訊聯合耕智:把數字化送進“大棚”

    設施農業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高,對節約我國有限的耕地、保障城鄉居民“菜籃子”和提升消費品質意義重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要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設施農業面臨......

    翁紅明:靜心探索重要的基礎科學問題

    人物簡介:翁紅明,1977年出生,現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致力于凝聚態物理計算方法和程序的開發以及新奇量子現象的計算研究,成果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

    2023年“科學探索獎”申報啟動

    2023年1月1日,第五屆“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2023年“科學探索獎”仍設置十個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新材料、天文和地學、生命科學、醫學......

    獎金300萬/人!2023年“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啟動

    新年伊始,新一屆“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基金會出資、科學家主導的公益性獎項,獎項設立的出發點是鼓勵青年科學家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無人區”,探索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長效......

    “大人,時代變了”,聯通、騰訊合營獲無條件批準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10月27日發布的《2022年10月17日-10月23日無條件批準經營者集中案件列表》顯示,聯通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深圳市騰訊產業創投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獲無條件批準,審結時......

    “科學探索獎”得主呂奔:打破科研“穩態”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胡珉琦多年前,美國炎癥與膿毒癥研究領域頂級機構——Feinstein醫學研究所的掌門人KevinTracey記住了一個中國學生的名字:他叫呂奔,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當時,孤傲......

    2.9億!騰訊加碼魚躍醫療急救業務,能否實現1+1>2?

    9月19日晚,魚躍醫療(002223.SZ)發布公告稱,因子公司訊捷醫療經營發展需要,擬以增資擴股的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向善科技,向善科技以現金出資2.91億元認購訊捷醫療新增注冊資本。增資完成后,訊捷......

    科學探索獎”得主王佳偉:不“內卷”的青年學者

    王佳偉身上有種同齡科研人罕見的“松弛感”。他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個人主頁上,沒放西裝革履的證件照,只有穿著淺色棉質T恤的年輕面孔,右手托著下巴,沖屏幕前的你微笑。一束光斜斜打在臉上,你能......

    山東2名科技工作者獲2022年“科學探索獎”

    近日,2022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教授李利平、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勇榜上有名。“科學探索獎”是由科學家主導、騰訊基金會出資支持的公益獎項,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