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幾句。國內科研的評價體系,差不多十年一變。2000年前后基本上是數文章數量,文章發得越多那就越牛。所以01年在科大高分子系讀書,那時候系里招人,有位學者應聘教授,當時系里的領導們就很頭大:說做得不好吧,人家有200多篇論文;說做得好吧,這200篇論文里有40多篇中文的《X省化學》,這招還是不招?系主任是很正統的學者,說那按照現行的評價體系,人家文章發得多我們得招啊!其他人不干了,說不能簡單粗暴數文章啊,評價體系有問題啊,云云。所以此事后來不了了之,沒招。2000年之后逐漸的就不是簡單數文章了,而是數SCI論文,發的SCI文章越多越牛。所以那時候全國人民都是瘋狂的發文章,一年刷個幾十篇文章的實驗室多了去了,等到年底實驗室出個年鑒,把一年發表的文章打印出來,匯編成冊,實驗室人手一本隔壁實驗室也送送。硬殼深色的封面,摸起來有質感,翻過來當鼠標墊用起來倍兒好使。擦屁股不行,太硬。大約09、10年前后,這么個玩法就不太行了,主要是......閱讀全文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
根據最新《辦法》和《指南》,2020年“科學探索獎”依然保留了“新星機制”,即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較輕者優先勝出。在今年的評審中,依然有至少5個獲獎名額保證35歲及以下的優秀申報者獲獎。 騰訊科技訊 隨著新年鐘聲的響起,2020年“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與此同時,《“科學探索獎”管理辦
2018年11月9日,騰訊基金會于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宣布,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騰訊基金會將投
隨著新年鐘聲的響起,2020年“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與此同時,《“科學探索獎”管理辦法(2020年版)》(以下簡稱“《辦法》”)以及《“科學探索獎”申報指南(2020年版)》(以下簡稱“《指南》”)也正式對外公布。 2018年11月9日,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于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宣
隨著新年鐘聲的響起,2020年“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與此同時,《“科學探索獎”管理辦法(2020年版)》(以下簡稱“《辦法》”)以及《“科學探索獎”申報指南(2020年版)》(以下簡稱“《指南》”)也正式對外公布。 2018年11月9日,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于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宣
11月9日,騰訊在慶祝20歲生日之際公布了一件大事——該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騰訊基金會將投入10億元的啟動資金資助該獎項
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50位獲獎人從千余名申報人中脫穎而出,其中35歲及以下獲獎人有9位,占比近20%。據介紹,每位獲獎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來自“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的消息稱,作為一個社會公益性獎項,“科學探索獎”希望成為青年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天,由馬化騰參與聯合發起的"科學探索獎"2019年獲獎名單正式公布,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介紹,2019年首屆“科學探索獎”總共收到了1335人的有效申報材料,申報人經過初篩、初審、復審以及終審答辯四輪評審,最終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申報人與獲獎人比例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聯合眾多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騰訊基金會投入10億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資助。 “科學探索獎”每年將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的九大領域,遴選出50名、4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人可獲得300萬人民幣,分5年發放,
經過四個多月的評審,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于9月20日正式向社會公布。50位獲獎人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從千余名申報人中脫穎而出,每位獲獎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
11月19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 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采用科學計量學方法,遴選出在國際各學科領域發表的高于該領域平均水平的論文,在國內各學科領域排在前1/10水平的論文,構成了中國卓越科技論文數據庫。 2018年,中國卓越科技論文共計31.59萬篇,比
雪中送炭做不到,支持從容不迫沒有必要,搞嘗試又沒有邏輯,那么,這個獎怎么發才能不打水漂呢?筆者認為,應該把45歲的年齡上限改為30歲。 不久前,由騰訊公司發起的“科學探索獎”一石擊起千層浪。我認為,這個獎設立的邏輯有一些問題。 首先,“為青年科學家雪中送炭”這個說法理論上不成立。 因為這個
2018 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現場 我國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勵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科技部網站上2018年9月5日更新的《社會科技獎勵目錄》顯示,目前我國共有269個社會科技獎項登記在冊,其中最后一個正是未來科學大獎。 11月18日,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舉辦F2科學峰會暨頒獎典禮,來自全
“科學”與“技術”兩者的聯系在哪兒都不容置疑,恰恰是兩者的區別,在中國或許更值得強調。 在中國的語境中,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中國科技”或“中國科技界”,很少使用“中國科學”或“中國科學界”。把“科學”與“技術”分開說,似有分割兩者的嫌疑,然而兩者的聯系在哪兒都不容置疑,恰恰是兩者的區別,在中國
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超級稻生產基地,袁隆平(左二)在查看超級水稻生長情況。 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河北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通過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203.36公斤。圖為工作人員在收獲超級雜交水稻。 11月18日,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