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禮在天津梁啟超故居。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資料圖
2024年8月24日,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誕辰100周年。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梁思禮先生女兒梁旋撰寫文章,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懷念。
文中的那些往事詳細記述了梁思禮院士對國家深深的愛。從求學時期立志報國到學成歸來為航天事業奮斗終生,梁思禮院士用一生的實踐在航天事業中踐行了航天精神和自己的愛國誓言。
梁旋在文中寫道:父親青年時代在美國生活了8年,養出了親近西餐的腸胃,但是他的心一刻也沒離開祖國。1941年父親越洋求學,盡管是靠祖母省吃儉用攢下的400美金踏上赴美留學之路,盡管在美8年全靠獎學金、勤工儉學、打臨時工維持學習生活,盡管他在美國期間是一個舍不得花5美分參加學生舞會的窮學生,但他卻依然認為自己是當時中國四萬萬同胞中萬分幸運的人。
1947年,父親在寫給他國內好友的一封信中說:“在美國幾年中,(我)無時無刻不惦念著中國的老百姓,我實在是太僥幸了。中國每十萬人中,才有一個我(這樣的留學生)。”他說,“我的機會是這樣好,我則更應對沒有機會的老百姓多負些責任。”
他那時的理想就是要傾盡全力,聯合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實業救國。為此,他拼命學習,用兩年加兩個暑假的時間學完3年的課程并獲得學士學位,后來又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但他仍然“感到非常慚愧”。他在信中寫道,“各友都在國內吃苦、效勞”“真是恨不得早日學完,回國(與朋友們)并肩服務”。
這封信透露出父親最本真的內心,雖然他身處異國,但依然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認為自己比苦難當頭、衣食不保的國內百姓幸運百倍,所以更要對老百姓多負些責任。父親在他之后的職業生涯中,一直踐行著他年輕時代的理想與諾言。
梁旋在文中追憶:在1991年參加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評選時,為顧全大局,父親在預選排名靠前的情況下主動禮讓他人,推遲一屆參選。每個人追求自己內心中的美好生活都是非常正常的。父親也會跟大家一樣,有自己的需要與向往。但他從未忘記從青年時代起就深植內心的追求:使國家強盛,使百姓幸福。對他來說,這一目標是最重要的,其他都隨緣,不必苛求。
有些周末,父母會帶我們去頤和園、北海、玉淵潭劃船、釣魚;去歷史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參觀游覽。在歷史博物館,走到戊戌變法展區,在祖父的照片前,父親告訴我們:“我的爹爹,也就是你們的公公(指祖父),為了讓國家進步改良,跟他的老師康有為一起發起了‘戊戌變法’……”從此,我在潛意識里就認為自己也應該做像祖父那樣的人。
小時候,看到父親修理自行車,我就湊上去想一探究竟。父親看我有興趣,就給我講一點簡單的原理,告訴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應該怎樣想辦法解決。
梁旋回憶:大約在2012年前后,父親因肺心病再次入院治療。因病程較長,父親體虛力衰,連下床行走都感到頭暈腿軟、舉步維艱了。他擔心自己一病不起,言語中帶著對“生命樂章未完成”的惋惜。
我坐在父親病床邊,如常勸解,效果不佳。于是我望著他的眼睛說:“就算這次你真的一病不起了,與你小時候想做的事相比,你在航天這幾十年成就的事業、你目前得到的大家的尊重,會讓你感到遺憾嗎?而且航天事業現在也是后繼有人,就算你明天或下周就回到公公、婆婆(指祖父祖母)他們身邊了,你還有什么需要擔心和苦惱的嗎?”父親聽罷,眼睛里忽然閃爍出如平常一樣明亮的光芒:“有道理……你說得對……”
公開資料顯示,梁思禮(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廣東新會人,梁思禮是梁啟超先生的幼子,是我國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導彈控制系統研制領域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梁思禮曾領導、參與多種導彈、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術,為向太平洋成功發射遠程導彈試驗作出重要貢獻。
他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論述。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獎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禮文集》《向太空長征》等。
梁思禮在天津梁啟超故居。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資料圖2024年8月24日,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誕辰100周年。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發布......
梁思禮在天津梁啟超故居。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資料圖2024年8月24日,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誕辰100周年。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發布......
梁思禮在天津梁啟超故居。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資料圖2024年8月24日,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誕辰100周年。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發布......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的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主席團成員之一,世界首位且迄今唯一被授予馮·卡門獎(譽為“宇航科學諾貝爾獎”)的女航天科技專家,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原主任,資源衛星工......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4日7時3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球背面起飛,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后,成功將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
中新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郭超凱馬帥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2日6時23分,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鵲橋二號中繼星支持下,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6月2日6時9分,嫦......
2024年5月19日,在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的活動上,中國航天科普大使、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勇,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中國的航天與空間科學探索》的科普報告。 劉勇研......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5月3日17時27分,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之后準確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六號探測器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日前,2024年中國航天大會在湖北武漢開幕。在主論壇上,受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大會學術委員會委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發布了2024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4月24日,第九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在湖北武漢舉行。活動期間,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教授顧行發牽頭研發的國家遙感數據與應用服務平臺(業務版)上線發布,并為第三批試點應用單位授牌。上線發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