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2007年10月17日頭版刊登了6位當年諾貝爾獎得主的近照,他們白發蒼蒼,有年過七十者仍在一線工作。而在我國,60歲一律退休。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輕人記性好、精力充沛。上世紀50年代,李政道獲諾獎時才26歲。此類案例不勝枚舉。然而,據此制定以年齡劃線的政策卻實非明智,因為老馬識途、老驥伏櫪的案例同樣不勝枚舉。波恩獲諾獎時已年過80;BCS超導理論是研究生Schrift的主意,但沒有導師、老科學家巴丁領航老中青結合也不行。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關聯越來越密切,近年來獲諾獎者已少見年輕人,他們大都在中年以上,年過六十者也大有人在。
事實上,解幾個難題,年輕人的確具備一定的優勢,而重大的原創性突破需要科學家對科學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要點、難點和疑點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對學科融會貫通,深知其得失利弊。這往往依賴多年持續的學習研究和豐富的閱歷。歷史的機遇往往在細節中找到突破口,從偶然走向必然。而這依賴于悟性和直覺,它往往是在多年勤學苦思的基礎上積累起來的。
由此,不應以年齡為識別人才的主要判據。其實在任何一個領域內,誰有悟性,誰有才華,誰在創造高峰,誰是濫竽充數,不乏公論。只要有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只要實現公開與透明,篩選人才并不難。千里馬是賽出來的,不能事先指定。用年齡作為篩選人才的判據,表明篩選者缺乏對人才的識別能力,于是,用權力制作一些看似一視同仁的準則也就成為一種“不得已”。用學位衡量知識,用文章篇數衡量貢獻大小,皆屬此類。
至今國人所以無人得諾獎,認年齡之類“硬指標”不認能力,此原因之一也。
150年前,開爾文發現磁致電阻效應,如果格林貝格爾和費爾不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則不會發現巨磁阻效應;如果帕金不在工藝上下工夫,把巨磁阻推向應用,科技就不能轉化為生產力。
可見,沒有科學、技術和工藝的三結合;沒有科學家、工程師和能工巧匠組成團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像我們那樣,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科技創新、提高國家核心技術競爭力就是一句空話。如果當今科研戰線還是人自為戰,萬般皆下品、唯有理論高,那么中國科技騰飛無望,國人更無望去獲諾獎。
在中國學術界,高級工程師的稱謂至今不如教授、研究員那樣光鮮。崇尚理論,輕視技術,鄙薄工藝,似乎是一個難以打破的傳統。中國的學術刊物仍充滿了理論計算的文章,此風不變,中國科學仍將停留在上層建筑這一層面,僅屬于一種文化現象,科學實驗的論文少之又少,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少之又少。所以,這一時代的科學家,大部分是學者,發明家則是鳳毛麟角。
格物致知、學以致用本是中國的國粹,卻在西方獲得徹底應用。格物是源,致用是匯,有源而無匯水就流動不起來了。“兩彈一星”、“嫦娥”奔月是用前人之源,造我今日之匯,科學的最終目的是富國強兵,不學以致用,又為何來?
至今國人所以無人得諾獎,科學與技術分離,此原因之一也。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原題《關于諾貝爾獎的兩點感想》,載于2008年5月9日《科學時報》)
截至2022年9月3日,GreggL.Semenza至少糾正了6篇文章,撤回了5篇文章。其中,在2022年9月2日,GreggL.Semenza撤回了4篇PNAS文章。201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聯......
弗蘭克·威爾切克和阿道夫·普拉森西亞在訪談中當今的科學領域中充滿了科學家和人文學者之間的對話和互動。新知識的前沿是跨越傳統學科界限合作的產物。我相信,新知將在不同研究背景的科研人員一起解決具體問題時碰......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自然》雜志都登了同一條訃告。諾貝爾委員會官網也放上一張黑白照,以示悼念。這個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顯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個鮮......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于北京時間10月6日17點45分正式揭曉,由來自德國的BenjaminList和來自美國的DavidMacMillan兩位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
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發布會: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真鍋淑郎(SyukuroManabe)和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Hasselmann)、喬治·帕里西(GiorgioPar......
北京時間2021年9月25日零點,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theLaskerAwards)公布,三位在光遺傳學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獲得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發現了可以激......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因新冠疫情10日改為線上舉行,活動地點也首次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英國科學家羅杰·彭羅斯以......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大會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中國國際經濟技術......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大會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中國國際經濟技術......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L.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