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交不親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一種廣泛存在于顯花植物中的種內生殖障礙。前期研究表明,茄科、車前科、薔薇科和蕓香科植物花柱特異表達的S-RNase可作為一類細胞毒因子抑制自己花粉管的生長,而在異交授粉后,由于其被異己花粉的SCFSLF泛素化并通過26S蛋白酶體降解,因此無法發揮細胞毒性,最終產生異交親和反應。然而,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解除S-RNase細胞毒性的詳細機制并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薛勇彪研究組通過對茄科植物雜交矮牽牛(Petuniahybrida)自交不親和性花柱因子S3-RNase的泛素化修飾進行生化分析,發現其主要在三個較為保守的空間區域(I, II和III)發生K48類型的多聚泛素化。區域I在未授粉、自交授粉和異交授粉花柱中都被泛素化,表明其在S3-RNase進入花粉管之前即可發生,而區域II和III只在異交授粉花柱中被泛素化。遺傳分析表明,區域II突變的S3-RNase可導致轉基因植株的異交結籽數顯著減少,而區域I或III突變時,異交結籽數減少程度較小,提示泛素化修飾區域突變的S3-RNase在花粉管中發生積累并產生更高的細胞毒性。花粉管共培養及降解實驗結果顯示區域II突變后S3-RNase在花粉管中的降解速率顯著減慢,而區域I和III突變后減慢程度較小,與異交授粉結果相一致,表明區域II在異交親和反應S3-RNase的泛素化修飾和降解中發揮主要作用,區域I和III作用較小。進一步研究發現,區域II中的K154和K217在此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而蘇氨酸位點作用較小。該研究揭示了S3-RNase的泛素化修飾和降解在雜交矮牽牛的異交親和授粉中分步進行(圖),為T2類核酸酶及分泌型細胞毒素穩定性的動態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項研究成果于2021年5月31日在線發表在New Phytologist雜志上(DOI:10.1111/nph.17438)。薛勇彪研究組趙洪博士和宋硯齋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先導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的資助。
圖: S-RNase的泛素化修飾和降解在雜交矮牽牛的異交親和授粉中分步進行
7月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譚敏佳課題組和江蘇海洋大學教授劉彬團隊合作,在CellDeath&Differentiatio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Globalidentificatio......
泛素化作為最為復雜的蛋白質翻譯后修飾形式之一,在多種細胞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經典的泛素化過程依賴于E1-E2-E3酶高度有序的級聯反應來完成。其中,泛素E3連接酶直接負責識別底物蛋白并將其泛素化,......
2021年6月3日,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Biology發表了寧夏農林科學院曹有龍研究員團隊與福建農林大學劉仲健教授團隊等合作完成的“Wolfberrygenomesandt......
自交不親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一種廣泛存在于顯花植物中的種內生殖障礙。前期研究表明,茄科、車前科、薔薇科和蕓香科植物花柱特異表達的S-RNase可作為一類細胞毒因子抑......
自交不親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一種廣泛存在于顯花植物中的種內生殖障礙。前期研究表明,茄科、車前科、薔薇科和蕓香科植物花柱特異表達的S-RNase可作為一類細胞毒因子抑......
自交不親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一種廣泛存在于顯花植物中的種內生殖障礙。前期研究表明,茄科、車前科、薔薇科和蕓香科植物花柱特異表達的S-RNase可作為一類細胞毒因子抑......
人類基因組包含大約31.6億個DNA堿基對,線性DNA分子作為龐大遺傳信息的載體一般都比較長(人類一條染色體的DNA長度約為2米),生命通過組蛋白將DNA分子有序組織壓縮形成微米級別的染色質存儲到細胞......
日本RIKEN綜合醫學科學中心(IMS)和慶應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利用單細胞RNA分析發現,超級百歲老人(超過110歲)擁有一種稱為細胞毒性CD4T細胞的免疫細胞。這項研究于近期發表在《PNAS》上。超......
類黃酮是植物界廣泛存在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包括使植物器官和組織著色、吸引昆蟲傳粉、抵御紫外線傷害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近年來,類黃酮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備受關注。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常見和破壞性的人腦惡性腫瘤,其特征在于廣泛的腫瘤內異質性。盡管最近在多模式治療方面取得了進展,但GBM患者的結果仍然令人沮喪。GBM擁有一個細胞亞群,稱為GBM干細胞(G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