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
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主題。我生長于畫家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感悟。然而我長期從事化學和材料的研究與教學,自40年前從英國留學歸來開啟研究生涯,始終有著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對于繪畫雖有興趣卻無暇顧及。
幾年前,我在從教60年后退休了,有了空余時間,開始“耄耋學步”——學習水彩和國畫,并關心有關科學和藝術關系的話題。在《科學畫報》雜志和新媒體上讀到了幾篇討論這一問題的文章,覺得十分有趣且印象深刻。沒想到的是,小區的一位新鄰居竟是這幾篇文章的作者林鳳生先生。這使我從此隨時有機會與其促膝交流,不亦樂乎。
鳳生先生從上海大學退休后,宅家十余年,潛心鉆研科學與繪畫的關系,成果斐然,發表了百余篇文章,出版了兩本專著。
近半年來,感謝鳳生先生惠贈他的著作《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2》及轉發給我各種相關的視頻和錄音,我對他的工作有了系統的了解。
作為一個年長的化學家,對于開展跨學科研究的艱辛我深有體會。例如,為適應當今科學發展之潮流,許多化學界同人都在開展諸如化學生物學和光電材料的研究,大家的體會是,沒有幾年的苦功是入不了門的。
而鳳生先生能夠在退休之后從事科學與藝術如此大跨度的研究,在沒有經費支持,前無師長指導、后無學生協助下,全憑自己對知識的不懈追求,在涉及多種學科交叉領域的跨界研究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鳳生先生樂之者也!
在和他的深入交往中,我了解到,他在學校讀書時沒有學過英語。20世紀70年代,他在江西一個偏僻小縣的鄉村中學里教物理,竟利用課余自學“無聲英語”,為如今熟練運用英語閱讀幾種學科的文獻打下了基礎。
科學與藝術兩種不同的文化領域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以前對此持肯定意見的討論中,有些是牽強附會,缺乏說服力,而很多藝術家對此則是斷然否認。
鳳生先生通過大量實例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結論:自然科學知識對藝術創作確實有深刻影響。這在其著作中有詳細的論述。近幾年,鳳生先生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展,先后有40余篇文章發表。
在新著里,他更多地考慮到藝術畢竟不同于科學,主要的功能是能夠感動觀者。所以,除了探討科學與繪畫之間的聯系,他還與讀者分享了自己在觀畫時的感悟和體會。
例如,在《從巴比松到瓦爾登湖》《簡單甚好》等文章中歌頌了“生活簡單就是美”的理念,在《人生滄桑寄丹青》《只生歡喜不生愁》等文章里流露出他對如何正確看待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的思考。
此外,與大多數心理慰藉類文章不同,鳳生先生在談論這些觀畫感悟的時候,對觀者的心理、生理變化,應用了心理學和現代腦科學知識加以佐證。其寫作文理交融,生動有趣。
在讀鳳生先生的著作時,我常想到蘇軾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賦》。東坡先生說,世間萬物,各有其主,不屬于我的,一絲一毫也不想占有。然而,只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我想,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浩如煙海的中外繪畫作品,不正是我們人人可以共享的無窮寶藏嗎?讀鳳生先生的著作,可幫助我們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解讀名畫。有了“第三只眼”,必更能享受到“如沐江上清風、如賞山間明月”那樣的無窮樂趣。
(本文為《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2》序言,標題為編者所加)
文|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主題。我生長于畫家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感悟。然而我長期從事化學和材料的研究與教學,自40......
文|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主題。我生長于畫家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感悟。然而我長期從事化學和材料的研究與教學,自40......
6月6日全國第十個“放魚日”之際,湖南長沙公益放流站揭牌儀式暨長沙開福區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沙舉行。放流現場。主辦方供圖該放流站是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承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
5月18日,2024年校園開放日暨高招聯合咨詢會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各在京招生學院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50余所“雙一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張強等首次完整實現了基于單光子干涉的遠距離雙節點糾纏,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際首個城域三節點量子糾纏網絡。該工作使得現實量子糾纏網絡的距離由以往的幾十米整整提升了三個數量......
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精準調控根瘤數量,實現碳氮平衡的高效固氮,從而在大田種植條件下大幅提高大豆產量和蛋白含量。他們同時提出“優化結瘤固氮促進高產優質”的精準育種新思路。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植......
5月10日,由國家大劇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主辦的“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沙龍”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古生物學家舒德干教授,“科......
5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及其同事石發展,與南京大學孔熙、德國烏爾姆大學FedorJelezko、德國斯圖加特大學J?rgWrachtrup等,應邀在囯際物理學權威......
5月1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承辦的科幻教育沙龍首場活動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辦。科幻教育沙龍活動從科幻教育視角出發,旨在提升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激發其好奇心與想象力,增進科學興趣,......
由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科學家ThomasSüdhof合著的幾篇論文正在接受審查,因為線上評論者對數據重復、圖像差異和其他問題提出了質疑。ThomasSüdhof 圖片來源:JORGEGU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