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滂
著名有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市化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1年11月29日17點5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張滂先生生于1917年8月,原籍湖北枝江。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1949年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9年回國任燕京大學副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后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滂先生長期從事有機化學和有機合成的教學與科研,注重基礎理論研究,研究領域涉及以天然產物為中心的合成,新型化合物和試劑的設計及合成方法的研究等。曾發現了若干新的反應,取得了獨創性的科研成果,為我國培養了眾多化學專業人才。
遵照張滂先生遺囑,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遺體捐獻供醫學研究。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024年4至12月政府采購意向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
捷克科學院有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和帕拉茨基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證實了芳香族分子中電子密度不均勻分布以及π孔的存在。科研團隊通過使用具有特定功能化尖端的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從亞原子......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研究員團隊在AnalyticalChemistry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AllCCS2:CurationofIonMobilityCollisio......
2023年1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熙炎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陸熙炎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上世紀50年代,他參與了我國抗菌類鏈......
胡金波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是唯一一位“集齊”中英美三國化學會氟化學獎的科學家:提出的“負氟效應”被寫進教科書;發展了多個新型氟化學合成試劑,其中兩個被命名為“胡......
近日,我所復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1101組)韓克利研究員團隊在零維非鉛金屬鹵化物發光材料的合成及發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成功設計合成出一種新型的具有激發波長依賴發射特性的全無機零維金......
近日,我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組(211組)陳慶安研究員團隊在光催化金屬茂化合物的C-H雜芳環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通過調控氧化淬滅活化模式和自由基親電反應,實現雜芳香化合物與金屬茂化合物偶聯的新策......
中世紀的歐洲,有一群癡迷于“煉金術”的人,夢想能夠實現普通金屬到貴金屬的轉變。雖然日后科學的發展否定了“點石成金”的可能性,然而現代化學家正在做著“化腐朽為神奇”的事情。近日,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正是個擅長變“廢”為寶的人,他利用高效的催化體系,把簡單易得的烷烴或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聚烯烴廢塑料,轉化成柴油、表面活性劑等高價值化學品。黃正在實驗室隨著中國經濟......
2018年化學反應和制藥工藝國際高峰論壇(2018InternationalForumofReactionsandProcessesforPharmaceuticalDevelopment)于11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