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6-13 13:21 原文鏈接: 董鎖成:基礎性科研工作SCI不應成考核必要指標

    來自科研一線的呼聲

      “基礎性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采集、分析、研究基礎科技數據、基礎科技信息、基本科技資料,為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研究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因此,在這個領域相對會較難發表SCI文章,出ZL的機會也比較少。如果是按照常規的考核,即便用10年時間,可能一些科學家所做出的成績還是僅在于積累更多的基礎數據、信息資料,發現一些規律等,但是發表在SCI上的文章可能很少,最后就有可能連研究員都評不上,所以就這種現實狀況而言考核指標是否該進行一些改革?”在6月9日開幕的首屆“東北亞、中亞區域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董鎖成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董鎖成進一步舉例說:“比如現在我們做的俄羅斯高緯度地帶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得到該地區許多資源、生態和環境要素樣本和數據都是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的空白的。另外我們正在進行從北冰洋沿岸、通過西伯利亞、遠東到中國的北方,再到黃河沿岸這樣一個縱跨南北的東北亞生態樣帶進行科考,建立生態樣帶梯度標準,使之進入到IGB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樣帶等國際生態樣帶系列,這對于全球變化在東北亞區域響應研究而言意義非常重要。難道做這些工作就沒有重要價值了嗎?它所發揮的作用難道不比發表一篇SCI文章的‘規定動作’意義更大嗎?”

      據了解,“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是2007年中國科技部專門設立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之一,由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牽頭負責,項目實施4年來已經有國內100多位科學家聯合俄羅斯、蒙古60余名科學家,針對東北亞和中亞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在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和人居環境等基礎性科學數據收集、樣本和標本采集、東北亞生態樣帶研究,以及國際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和進展。

      “東北亞和中亞地區各國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緊密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聯系,區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和潛在的合作需求。在積極應對全球變化的今天,加強對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合作研究具有更加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論壇中方主席孫九林院士表示。

      可持續發展,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各國和各地區在社會、生態、經濟等領域的均衡發展。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副司長彭以祺認為,生態、物種、遷移、人居環境、水資源等方面的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對于區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其他研究提供準確的科學數據,對于培養一批專家隊伍和提高這方面的科研水平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彭以祺表示,科技部在“十二五”期間還將繼續加強基礎性工作的力度,在野外科學考察、基本數據收集、分析的基礎上,建設完善必要的數據庫和標準,為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等。

      “事實上,在進行這些基礎性科技工作的時候所遇到的困難是非常大的。首先是考察環境的艱苦,我們考察的區域都是人員稀少、自然條件嚴酷的地區,比如去年7月我們在北冰洋地區考察穿著羽絨服還依然感覺寒冷,我們經常是自備干糧做長途跋涉;其次,在經費支持上,盡管國家在科研方面已經加大投入,但是對科技基礎性工作的投入仍然不足,盡管我們前4年的考察已經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進展,但是就同我國毗鄰的俄、蒙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范圍而言,我們還沒有達到較為全面深入考察的程度;再者,深受語言上的限制,能跟俄、蒙直接開展科技合作的專家越來越少,所以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支穩定的科學考察專業隊伍也迫在眉睫。”董鎖成認為,對于基礎性科技工作的考核,其所獲得的基礎科技數據、樣本、資料及其重要性、所發現的基本科學規律,以及從事基礎性科技工作的年限等才應該是考核的重要指標。

      據董鎖成透露,2012年“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將完成9個方面的考察報告,包括地理環境、水資源與水環境、水生生物、森林草地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社會經濟、人居環境、生態樣帶綜合研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等,提供一批科學數據,這些數據一年后將通過科技部支持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來實現數據共享。之后會出版一些圖集,同時為國家提供有關高級咨詢報告,為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科學數據支持。

      “基礎性科技成果也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強弱的標志,歐洲、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在基礎性科技工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積累,而我國在這方面還比較弱,啟動這樣一批基礎性科技工作專項對于補充我國在此方面不足、彌補相關領域空白意義十分重大。對于東北亞地區的科學考察,有一次德國的科學家來了40多個人,英國、瑞典、日本的科學家也都積極前去考察,這一塊地區現在成了國際熱點,目前正是我們開展同俄、蒙聯合科學考察和進行合作研究的黃金時期,如果不抓緊推進合作,機遇就會稍縱即逝。因此,我們還應進一步加大對該區域的考察力度。”董鎖成說。

    相關文章

    《數字“化學地球”促進全球綠色發展倡議》發布

    為進一步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0月27日,自然資源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代表處在2023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聯合發布《數字“化學地球”促進全球綠色發展倡議》(以......

    中國棉花可持續發展項目在新疆“落地生根”遵循團體標準關注碳排放

    中國可持續棉花即將迎來一場盛大的豐收。10月8日的新疆天山南麓,聯排成片的高標準棉田在無人機噴灑過脫葉劑后,朵朵潔白的棉花俏立枝頭,等待大型采棉機采擷歸倉。在新疆機械化植棉日益為大家所熟知的今天,可持......

    聯合國再次承諾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近日,為期兩天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在位于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通過了一份長達12頁的宣言,旨在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宣言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明確支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出的每年......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3)》顯示:我國生態恢復成效明顯

    9月20日從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獲悉,我國在全球發展倡議合作成果展示高級別會議上發布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3)》顯示,參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截至2022年,我國過半環......

    中國過半環境類可持續發展指標已提前實現

    9月19日,《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2023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期間由中方發布。這是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

    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打破僵局

    聯合國指派評估可持續發展目標(SDG)進展的一個獨立科學家小組在《自然》發表觀點文章稱,世界尚未走上能在共識的2030年實現SDG任何目標的正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克萊頓校區的ShirinMalekp......

    數字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9月4日,第七屆“數字絲路”國際會議在京開幕。作為科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全球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大會以“數字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來自芬蘭、德國、英國、巴基斯坦等20余個國家約250......

    安捷倫助力可持續發展,綠色轉型構建智能化實驗室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戰略方向,而隨著市場估值體系的變化,建立更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是目前當務之急,實驗室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是需要盡快跟緊步伐,同時需要盡快建立行業轉型發展的想法和路線。綠色經濟包......

    基金委發布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科學計劃項目指南

    2023年度“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科學計劃”項目指南為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或......

    三部門:實現綠證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全覆蓋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3日聯合發布的通知提出,進一步健全完善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綠證)制度,明確綠證適用范圍,規范綠證核發,健全綠證交易,擴大綠電消費,完善綠證應用,實現綠證對可再生能......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