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細胞起源于造血干細胞,在高濃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細胞分化為原粒細胞,經數次有絲分裂,依次發育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喪失分裂能力)、桿狀核和分葉核粒細胞。一個原粒細胞經過增殖發育,最終生成8~32個分葉核粒細胞。此過程在骨髓中約需10天,成熟粒細胞進入血液后僅存6~10 h,然后逸出血管進入組織或體腔內。
粒細胞在組織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天,衰老的粒細胞主要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破壞,其余從口腔、氣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時,骨髓釋放新生的粒細胞補充周圍血而保持白細胞數量相對恒定。正常情況下,每小時進行更新的粒細胞約有10%。
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它的增減能直接影響白細胞總數的增減。根據粒細胞群發育階段,可人為地分為分裂池、成熟池、貯備池、循環池和邊緣池等。
分裂池
包括原粒細胞、早幼粒細胞和中幼粒細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成熟池
包括晚幼粒細胞和桿狀核粒細胞,失去分裂能力。
貯備池
包括桿狀核粒細胞和分葉核粒細胞,成熟粒細胞貯存于骨髓,在貯備池中停留3~5天,數量為外周血5~20倍,在機體受到感染和其他應激反應時,可釋放入循環血液,通常只有桿狀核或分葉核中性粒細胞能從貯備池進入血液,當病情嚴重時,少量晚幼粒細胞也能進入外周血。
循環池
進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細胞有一半隨血液而循環,白細胞計數中的中性粒細胞就是循環池的粒細胞數。
邊緣池
進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細胞,粘附于微靜脈血管壁即為邊緣池,邊緣池和循環池粒細胞保持動態平衡,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邊緣池和循環池中的粒細胞可一過性地從一方轉向另一方,使白細胞計數呈現增高或降低。
生理性增多
如嚴寒、運動、疼痛引起的白細胞增多,是由于細胞從邊緣池釋放入循環池。
病理性增多
●反應性增多
是機體的應激反應(如急性炎癥、化膿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晚期腫瘤引起的白細胞增多),是由于趨化因子作用使貯備池細胞釋放入循環池,
●異常增生性增多
為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組織中粒細胞大量增生(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引起的白細胞增多),是由于分裂池異常、細胞周期延長,使循環池細胞運轉時間延長。
病理性降低
●暫時性白細胞減低
如傷寒引起白細胞減少,是由于細菌內毒素抑制骨髓釋放成熟粒細胞進入血液。
●持續性白細胞減低
如原發性、繼發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引起白細胞減少,是由于骨髓粒細胞生成不足;系統性紅斑狼瘡、脾功能亢進引起白細胞減少,是由于粒細胞破壞過多。
●病毒性白細胞降低
多數病毒導致的白細胞降低,最可能的原因是病毒分泌的一些介素等,使白細胞中貼壁的即邊緣池的粒細胞增多而導致循環池的細胞減少。
此外,下列藥物或疾病可導致白細胞降低:如磺胺類藥物、氨基比林、化療藥物、消炎痛、硫氧嘧啶、甲磺丁脲、苯妥英鈉、氯丙嗪,馬利蘭、干擾素,瘧疾,麻疹、傳單、骨髓瘤、營養不良、自身免疫病可以導致白細胞減少。
3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高強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力,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題為Neutrophilprof......
在固若金湯的實體瘤面前,免疫細胞始終是弱小的一方。去年8月份,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殺傷性T細胞竟然在接觸腫瘤后的6-12小時內就能發生耗竭[1]。去年年底,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
1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馬鳳霞副研究員與哈佛大學醫學院羅鴻博教授合作一篇題為“GasderminEdictatesinflammatory......
轉移是癌癥死亡和發病的主要原因。免疫檢查點阻斷(ICB)藥物atezolizumab和pembrolizumab聯合化療已被批準用于治療PD-L1+轉移性三陰乳腺癌(TNBC)患者。然而,免疫療法耐藥......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醫學院1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港中大團隊成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提升血液中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并證實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床潛力。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
肝癌免疫微環境TIMELASER分型系統和中性粒細胞異質性示意圖。(薛瑞棟供圖) 11月10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腫瘤轉化研究中心張寧團隊與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劉小龍組的最新研究成果(Neutrophilsrestrainsepsisassociate......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
研究人員破解了中性粒細胞群集的基本生物學,現在發現這些細胞也進化出一種內在的分子程序來自我限制它們的群集活動。這項研究闡明了成群的中性粒細胞是如何對自己分泌的信號變得不敏感的,而這些信號首先將成群的中......
想象一下,未來某天我們會馴服天然免疫細胞,把它們改造成肉眼看不見,用于治療疾病的游動微米機器人。這些微米機器人可以按照人們的意愿進行游動,突破多重生物屏障、在體內中自由游弋,攜帶藥物運動到病患區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