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近日透露,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正在積極研究第三代育種方法。因為兼容前兩代的優勢,這意味著或將培育出更高產、優質、抗性更好的雜交水稻。
第一代雜交水稻采用的是“三系法”,通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形成雜交一代。這種方法程序復雜,制種環節多、成本高,選到優良組合的幾率較低,也難以解決雜交水稻高產與優質間的矛盾。第二代育種法是“兩系法”,即利用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實現配組自由,選育優良品種的幾率大大高于三系法。目前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普遍采用第二代方法,已經選育出以畝產突破1000公斤、米質達到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的Y兩優900為代表的量質齊佳的品種。
“但第二代育種法也有一定欠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介紹,兩系法育種易受溫度影響,制種風險較大。通常會對種子企業造成極大損失,如果鑒定不出來,還會給農民的生產帶來影響。
袁隆平介紹,中國第三代雜交水稻是利用工程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兼有“三系法”育性穩定和“兩系法”配組自由等優點,最大的特點是母本不受環境影響,制種安全,配組自由,能夠培育出更多的優良品種。
“在人多地少的地區,主要以高產為育種目標,可以選擇高產基因配組。對于易感染稻瘟病的地區,則可以導入抗病基因,不斷改進抗病性。而要培育更高產、更優質、更高抗性等綜合性狀良好的雜交水稻,則可以通過將高產、優質、抗性好、廣適性強的基因進行優化組合,使雜交水稻量質齊升邁上新臺階。”張玉燭說。
雜交水稻為世界糧食增產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蘭定國為此建議,加快推進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合作,在湖南設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援助交流合作中心。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基因組編輯及無融合生殖創新團隊將無融合生殖雜交水稻材料繁殖至第4代,從植株表型、基因組、甲基化、轉錄組和亞基因組轉錄等層面比較了不同世代克隆材料,證實了無融合生殖雜交稻在不同世代間......
11月23日,長沙,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樓的辦公室里,主任唐文幫正專注地瞅著桌上并排放著的三捧谷粒。“這里面有個創新品種,在種業市場里很火爆。”見到走進來的科技日報記者,唐文幫笑呵呵地指著其......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金秋時節,稻谷飄香。從我國東北到西南,從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秋糧收獲一派繁忙景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愈發扎實。......
9月7日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誕辰92周年。當日,《中國現代科學家--袁隆平》紀念郵票首發儀式在位于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周義祥、袁隆平院士......
從綠色革命改良作物株型,到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糧食單產增長了一倍多。然而,此前研究表明,全球約24~39%的玉米、水稻、小麥以及大豆種植區域單產處于停滯不前甚至下降的態勢。7月22日,《科學》在線發表......
7月20日上午,岳麓山實驗室和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暨建設動員會議在長沙舉行。岳麓山實驗室是湖南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的標志性工程,實驗室圍繞服務種業振興國家戰略,瞄準建成國內......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際,28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共論如何弘揚袁隆平科技創新精神。大家紛紛表示,要在科技創新中勇攀高峰,做一......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際,23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齊聚長沙,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內,共同植下一片“院士林”。現場,每位院士攜手1名湖南省農業......
5月20日,一個特別有愛的日子。這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夫人、兒子,生前同仁、學生、好友,來到湖南農業大學,與學校師生一起默哀,深刻緬懷老先生。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即將一周年之際,湖南農業大學為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