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大生命學院教授劉健康的線粒體研究團隊與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巢暉合作,在國家“973”項目支持下,合成新型雙光子線粒體靶向探針—銥配合物,成功實現對細胞和線蟲的線粒體實時動態觀察。與商用探針相比,新型銥配合物探針細胞毒性低,具有雙光子激發特性,可用于實時標記和追蹤線粒體動態。相關成果在《生物材料》發表。
研究人員發現,新型線粒體探針能夠實時觀察線粒體動態變化,在多種哺乳動物細胞、細胞3D細胞球模型、細胞線粒體自噬與融合/分裂缺陷細胞以及線蟲中均具備良好的線粒體靶向性和光學性質,在生物成像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線粒體與衰老息息相關,近年來,通過優化線粒體功能“延年益壽”的研究十分熱門。然而,浙江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團隊卻另辟蹊徑,他們在昆蟲核基因組中發現了與線粒體協同演化的基因,......
線粒體通過氧化磷酸化在ATP能量產生中起關鍵作用,氧化磷酸化通過一系列呼吸復合物在細胞膜內發生。盡管進行了廣泛的體外結構研究,但在生理狀態下確定其分子機制的原子細節仍然是一個主要挑戰,主要是因為純化過......
廣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馮杜團隊研究揭示了線粒體DNA(mtDNA)質量控制的新機制,報道了線粒體轉錄因子A(TFAM)作為自噬受體介導胞質中mtDNA的清除,進而限制炎癥反應。相關成果5月23日在......
5月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在《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AnovelproteinCYTB-187AAencodedbythemitocho......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與合作者,首次發現線粒體可使用細胞質標準密碼翻譯第14個功能蛋白,打破了傳統觀點認為的線粒體基因只翻譯13個蛋白的定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代謝......
圖線粒體編碼基因CYTB的雙重翻譯模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2254301、92357302、32025010)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研究員團隊在線粒體基因組編......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辰宇、陳熹、王延博,醫學院教授方雷等人通過研究揭示了一項重大發現:年輕血液中的小細胞外囊泡(sEVs)具有顯著延長壽命、恢復整體生理功能以及逆轉與年齡相關的退化變化的能力。4......
幾十年來,我們已經知道超過50%的癌癥存在體細胞的線粒體DNA(mtDNA)突變。而生殖細胞中的線粒體DNA突變是人類遺傳性代謝疾病最常見的原因,其影響已經得到證實。然而,線粒體DNA突變在癌癥中的生......
RNA編輯廣泛存在于植物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RNA編輯作為一種RNA轉錄后加工機制,對于調控基因表達具有重要意義。RNAC-U的編輯是胞嘧啶(C)經過脫氨轉變為尿嘧啶(U)的過程。在此過程中,PPR(......
腫瘤微環境中T細胞效應功能的喪失是免疫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代謝適應對T細胞功能和命運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線粒體能量代謝受到多種線粒體行為的影響,包括線粒體融合和線粒體-內質網耦連,而目前人們對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