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8-11 22:42 原文鏈接: 西安建大教授白國良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07.shtm

    8月9日,俄羅斯工程院(Russ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RAE)院長鮑里斯﹒弗拉基米羅維奇﹒古謝夫(B.V.Gusev)院士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白國良教授發來賀信,祝賀他在6月6日召開的俄羅斯工程院第18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Foreign Full Member, Academician),希望白國良教授為推動中俄兩國土木工程領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貢獻創造性成果和開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白國良教授當選俄羅斯工程院(RAE)外籍院士證書

    ▲院長鮑里斯﹒弗拉基米羅維奇﹒古謝夫(B.V.Gusev)的賀信

    白國良教授

    白國良,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畢業于我校工民建專業,獲學士學位;1988年、1996年先后從我校結構工程學科畢業,分別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8年留校至今,白國良教授立足一線,四十年來一直致力于結構工程與抗震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應用、土木工程專業教育教學工作,是我校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和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高性能鋼-混凝土組(混)合結構團隊負責人,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西部裝配式建筑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紫閣書院院長。兼任中國鋼結構協會常務理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分會副理事長,陜西省土建學會常務理事、建筑結構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建筑學會等15個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以及《土木工程學報》等11種專業學報(雜志)編委和審稿人。

    白國良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發改委重大裝備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課題30余項,大型企業科技攻關項目16項。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排名第1、5),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6項(5項排名第1、1項排名第2)、二等獎4項(均排名第1);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排名第1),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2項排名第1、1項排名第2)、二等獎1項(排名第1)。主持和參與編制國家、行業和地方技術標準12部,出版專著、編著4部,教材11部;發表論文430余篇(SCI、EI收錄3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3項,培養碩、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250余名。白國良教授系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首批入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全國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家紀念章獲得者,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

    白國良教授的研究工作對于建立相關結構計算理論和完善設計技術標準,促進創新技術的工程應用,提升土木工程領域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性能與設計關鍵技術研究,豐富、完善了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及混合結構體系的計算理論和設計技術。系統開展了型鋼混凝土粘結性能、復合受力下型鋼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及設計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型鋼混凝土結構極限承載力、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計算理論和系列設計方法。成果納入我國首部《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程》和《組合結構設計規范》(JGJ 138、J 130)、《約束混凝土柱組合梁框架結構技術規程》(CECS 347),建立了符合我國可靠度水平且與大規范體系一致的設計技術。在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咸陽機場2號航站樓、信息大廈等30余項重大工程中應用。

    2.大型、復雜工業空冷結構體系及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分散剪力墻混合結構體系抗震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實現了空冷結構體系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應用,解決了高烈度區大型、復雜混凝土框排架工業結構體系應用的技術難題。首次進行高烈度區空冷新型結構抗震試驗、災變效應計算和結構設計方法研究,建立了抗震設計方法;研發了混凝土管柱+鋼桁架+斜撐式混合結構和大直徑混凝土管柱+鋼桁架+下沉魚腹式混合結構的新型空冷結構體系及SRC框架-RC分散剪力墻新型混合結構體系。成果分別納入我國首部《直接空冷凝汽器支撐結構設計導則》(Q/DG1-A006.8)和《火力發電廠土建結構設計技術規程》(DL 5022),改變空冷結構設計長期由國外公司壟斷的局面,提高了我國工程結構技術水平和行業競爭力,實現了空冷結構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應用。在華電靈武電廠(我國首臺2×1000MW空冷機組)、華能銅川電廠、馬來西亞Ranhill電廠等30余項空冷島(結構)和20余項火電廠主廠房工程中應用。

    3.再生低能耗材料結構設計技術研究,實現了再生與低能耗材料在結構中的工程應用與產業化。以再生循環利用、低能耗材料在結構中的應用為出發點,建立了該類新型結構的計算技術與設計方法。成果納入標準《再生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JGJ/T 443-2018)、《再生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61/T 88-2014)、《燒結保溫磚和保溫砌塊》(GB 26538)、《燒結多孔磚和多孔砌塊》(GB 13544)。再生與低能耗材料結構在實際工程中得到大量應用,在陜西、四川、新疆等地的10余個城市50余項工程中應用。

    4.高烈度區裝配式結構體系抗震性能與設計方法研究,解決了高烈度區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應用的關鍵技術難題,促進了裝配式結構的推廣應用。以“干、濕法連接剪力墻構件設計技術”“裝配式混凝土框架子結構抗連續倒塌設計技術”和“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抗震設計技術”等成果為基礎,形成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實用設計技術,改善和提高了裝配式結構抗震性能,創新了滿足建筑構件(部品)工業化生產和施工規范要求的系列工藝技術,幫助建成標準化的混凝土預制構件(部品)工業化生產線/產業化基地,實現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成套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成果納入標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61/T 87-2014),并被國家相應標準采用,技術在陜西、新疆、甘肅等地的80余項工程中應用。

    關于俄羅斯工程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