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219.shtm
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上海十院)骨科主任賀石生教授主編,20 余位脊柱微創專家參與編寫的《V 形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英文版)》由法國 EDP Science 出版社向全球發行。
“這是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產品,希望該書對致力于脊柱內鏡技術的同道有所裨益,同時能造福廣大患者。”中國微創脊柱外科領域開拓者、國際微創脊柱外科學會(ISMISS)主席周躍評價說。
賀石生團隊在手術 受訪者供圖
突破:復雜脊柱病例實現微創治療
因腰椎滑脫,唐先生雙腿疼痛發麻,無法行走。咨詢過幾家醫院,醫生都建議他做開放手術。
但唐先生體重超過110公斤,醫生判斷其脂肪層厚,手術要開二三十厘米的刀口。
“這種‘巨創手術’風險很高,即使手術成功,傷口也難以愈合,遇到感染還可能危及生命。”賀石生告訴《中國科學報》。
過去這樣復雜的脊柱病人只能接受開放手術治療,但這會給患者帶來極大創傷和風險。
在多年經驗積累和臨床摸索的基礎上,賀石生團隊研利用V形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在不增加創傷的前提下,通過開幾個小切口(約1厘米)的方式實施治療。
在賀石生團隊的努力下,唐先生的手術非常成功。不但創傷小、出血少,而且術后兩三天就能下地,并很快恢復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創傷小,恢復快,是VBE技術的最大優點。”賀石生介紹,脊柱內鏡技術是脊柱微創外科創傷最小、最具代表性的技術,但脊柱內鏡手術部位緊鄰脊髓、神經根,難度很高,目前大多用于簡單疾病的治療。
從2015年開始,賀石生團隊聚焦復雜脊柱疾病的內鏡手術,從理論創新、產學研轉化方面進行了全過程的創新。團隊聯合國內醫療器械公司共同研發,經過13 次改版,終于取得V形雙通道脊柱內鏡系統的突破。
與以往的脊柱內鏡系統相比較,V形雙通道脊柱內鏡系統大大拓展了脊柱內鏡的手術適應證,不但可以用于常規脊柱內鏡手術,還可以應對傳統內鏡難以處理的復雜脊柱病例;同時可使用常規直徑手術器械,而且這款新型脊柱內鏡能全程、實時監視手術操作,既增加了安全性,又提高了效率。
創新:復雜脊柱疾病微創治療的轉折
2004年,賀石生在德國和英國進行脊柱微創技術學習。回國后,他成為華東地區第一個開展脊柱微創手術醫生。
從醫30多年,賀石生每天7點前準時開始一天的工作。他常常對科室的年輕醫生說,做醫生,一要有責任心,二要有技術,三要關心、愛護病人。
“醫術是仁術,不關心病人,不為病人著想,這個醫生就不行。”為減輕患者痛苦,賀石生在手術時,常常思考要如何改進手術方式和配套器械。因為他深知,手術器械的發展決定了手術的發展。
為了在手術中快速精準定位,他設計了一套由皮外定位器,皮內定位器以及穿刺針組成的脊柱微創手術定位系統,能夠快速找到脊柱微創手術的定位、節約手術時間、大幅降低手術過程中醫生和患者的射線暴露。
入行做脊柱外科醫生的時候,賀石生發現科室用的都是進口器械設備,手術技術也都是向國外學,價格昂貴、學習成本高。這讓他萌生了研制配套醫療器械的想法。同時,作為國內開展脊柱微創手術的專家之一,賀石生很早就意識到,復雜脊柱的微創治療已經走到了轉折點。
賀石生和團隊一直致力于解決復雜脊柱疾病內鏡微創手術的難題。2015年,團隊提出設計空氣介質和水介質兼容的雙介質脊柱內鏡理念;2016年又提出設計單孔雙通道脊柱內鏡的理念。這兩點成為V 形雙通道脊柱內鏡系統研發成功的理論基石。
“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發展非常迅速,我們每個月都要跟工程師、設計師碰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經過5年多的時間,終于把路走通了。”賀石生說。
開拓:讓中國原創技術走向世界
2010年,賀石生率先在國內開展脊柱微創培訓;2013年,他又國開始顯微脊柱外科的規范化培訓;2016年,他開始在中國推動脊柱疼痛微創治療。
“我們之前已經在全國建了多個培訓中心,今年計劃增加醫院50到100 家。”賀石生介紹說,“下一步我們希望把這個技術推廣到國際上,和國外醫院建立聯合培養中心,擴大VBE的國際影響力。”
目前,十院骨科團隊有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16人,人才梯隊建設不斷完善。VBE技術也向幾十個國家進行了ZL申報,已經申請或獲批15個國家的國際ZL,CE認證即將完成。目前,國際VBE研究組織也正在積極籌備中;今年5月,該團隊還將召開第二屆國際 VBE 學術大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參加……
“我們堅信,VBE是世界脊柱內鏡的一個里程碑,從0到1的自主創新完成后,我們的目標就是從1到10,讓這一技術走向世界,讓更多患者從中受益。”賀石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