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群體處處都體現了同舟共濟的精神:共享實驗室資源,研究經費協調使用;群體的學生統一調配,由多位成員共同指導;群體圍繞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每周開展學術交流;絕大多數所發表的論文也是多位成員相互合作的結晶。”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田中群,在回顧10年來,他所帶領的創新群體的成長與壯大時如是說。
2000年,由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5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固體表面物理化學”科研群體,首批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計劃”,田中群、鄭蘭蓀、孫世剛等3位教授擔任負責人。
該實驗室的電化學、催化化學、理論化學、團簇與納米結構化學等主要研究方向,均有優秀的中青年研究骨干人員參加,其中既有從事實驗研究的人才,也有擅長理論的專家。有的研究人員專于化學合成,有的研究人員則精于譜學與結構表征。各方面人才的會聚促進了學科的交叉與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從而充分地發揮群體學科面寬的優勢。
群體還積極吸納重點實驗室新來的年輕教師加入群體,在經費、設備和研究生等方面給予支持,使他們能更快更好地發揮作用,發揮創新研究群體凝聚研究隊伍、引領研究方向的作用。田中群說:“這些新人加入群體后,不僅改善和提升了自身的研究條件和研究水平,也增強了研究群體的整體實力,促進了群體其他成員的研究工作。”
群體特別注意以該項目作為載體,為不同學科、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員搭建交叉研究平臺,取長補短,不斷激發新的思維火花,極大地促進了拔尖人才的培養和原創性成果的獲得。
例如,2004年在Science發表關于C50Cl10的研究工作,群體為此專門組織多次會議,詳細研討實驗分析和論文寫作,是群體實驗和理論合作研究的成功縮影之一。
自2004年以來,群體成員以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發表在Science2篇、Nature1篇、Nature子刊物5篇論文。
群體負責人之一的鄭蘭蓀,因其在原子團簇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于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田中群因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研究方面取得的創新性成果和發展光譜電化學研究方法上的重要貢獻,于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群體面臨是否申請進行第三輪滾動支持的選擇,群體成員們經過充分討論認為,由于群體隊伍壯大,新領域已開拓,并孕育出較多新方向,“3+3+3”并非最佳的發展模式。若解散原有的群體,擇機組織多支創新團隊,可以使得每支團隊的研究方向更集中、目標更明確,可能效果更好。
因此,群體未申請第三輪的滾動資助,而是在原有基礎上,考慮分批分時組織多個團隊。“團簇化學”研究群體和“界面電化學”研究群體已分別于2007年和2010年入選創新研究群體計劃。
其中,“團簇化學”群體于2010年獲得“創新研究群體”的(延續)資助。群體依托的廈門大學無機化學學科也得到了較快發展,被新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群體成員積極向生命、能源、信息、材料等相關研究領域拓展,建立了單晶電學、光電器件、細胞生物學、催化、傳感等物質性能的表征方法,在富勒烯等團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等方面有了很好的研究基礎和積累,形成了一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群體。
剛得到批準的“界面電化學”創新研究群體,目前已在譜學電化學方法和納米電化學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躋身于國際電化學研究的先進行列。將通過對界面構筑與調控、界面結構與過程、界面性能與應用、界面的實驗表與理論研究方法等方面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向著建成國際一流的界面電化學研究基地的目標前進。
通過執行創新群體項目,他們也總結出了一些體會和建議。
首先,群體必須是一個密切合作的研究團隊。
當前國際上的重大研究成果,大多通過科學家之間的合作研究才能取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設立,就是為群體成員合作攻關創造合適的條件與環境。為此,群體成員必須有比較集中和先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群體要組織成員之間經常性的學術交流,在此基礎上開展優勢互補的合作研究。
應當防止這樣的現象和傾向:為了申請群體項目而將一些沒有密切聯系的研究人員“拼裝”到一起,獲得項目資助后仍然是各干各的,項目結題時再將群體成員的成果包裝在一起。
因此群體的規模應當適當,規模太小難以有效交叉合作,規模太大又難以實現密切的交流與合作。應當將群體成員間的合作機制,以及是否通過實質性合作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為群體項目的主要評價標準之一。不僅要強調“和(諧)為貴”,更要鼓勵“合(作)為貴”。
其次,群體要成為青年研究人員成才的孵化器。
目前不少群體成員的年齡過于集中,群體骨干大多是“60后”,這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因此,群體的梯隊配置和成員的年齡結構要合理。應當將群體隊伍的建設、特別是青年成員的培養成才也作為群體項目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
群體項目作為一種人才項目,不同于一般的重大或重點研究項目。創新研究群體要為群體青年成員的學術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和環境,使他們能夠更好更快地成長。
為此,群體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應當切實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引導學術方向,鼓勵大膽創新。群體項目的經費及相關的研究資源,應該更多向青年研究人員傾斜,解決他們在研究條件和學術發展上的種種困難。
再次,群體要有占領國際前沿或引領國際的目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創新研究群體,基本上集結了我國基礎科學研究隊伍的精英,通過他們的協同創新,應當能產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果。為此,群體的研究目標應當瞄準國際科學發展的前沿,瞄準通過群體成員合作才能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我國的科學投入近年有了大幅度提高,研究水平也提高得很快,即使群體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合作,然而在項目匯報時憑借成員各自的工作,也可以羅列出一大批論文和成果。
因此,對群體項目的評價應當更看重質量,群體的代表性成果應當是通過合作研究才能實現的、在國際學術界有重要影響的成果。
最后,“3+3”的機制適合群體的發展和團隊培育。
根據目前科學研究發展的態勢和我國組織科研項目的實際情況,在經過兩個周期6年的建設后,大多數群體的研究方向都有了較大的拓展,研究隊伍也會有較大的發展,原創性大的成果也已獲得。群體內實質性合作已步入正軌,對于無法合作融合的群體再延長3年也無濟于事。總之,再得到第三個周期資助的效果似乎不突出,推動力有限。這也可以從以往群體的經歷和成績得到答案。
因而,建議繼續第三個周期資助的創新研究群體僅限于少數邊遠地區和偏冷學科的群體,所占的比例最好不超過20%;獲優秀的群體,為當年結題的群體數目的30%左右。鼓勵從被評為優秀的群體中孵化出的新的研究團隊(其主要人員組成上與原有團隊應有50%~60%以上不同)。他們在申請群體項目時,可以不通過部門初審而由基金委直接推薦參加答辯。
通過執行創新群體項目,他們也總結出了一些體會和建議。
首先,群體必須是一個密切合作的研究團隊。
其次,群體要成為青年研究人員成才的孵化器。
再次,群體要有占領國際前沿或引領國際的目標。
2019年8月16日,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結果正式揭曉。青塔后續將發布自科基金的其他項目統計,敬請關注。▎34家單位獲得45項創新群體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主要是支持優秀中......
8月16日,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結果揭曉。繼17號發布了2018年國家優青項目各單位的立項情況后,分析測試百科網今天又整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立項情況和完整名單,結果供大家參考。30......
10月25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高分子材料多層次結構及結構調控”創新群體2011年度秋季交流會在寧波材料所舉行。基金委化學科學部董建華處長,以及來自中科院化學所、理化所、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化工大......
“在工作中,群體處處都體現了同舟共濟的精神:共享實驗室資源,研究經費協調使用;群體的學生統一調配,由多位成員共同指導;群體圍繞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每周開展學術交流;絕大多數所發表的論文也是多位成員相互合......
“在工作中,群體處處都體現了同舟共濟的精神:共享實驗室資源,研究經費協調使用;群體的學生統一調配,由多位成員共同指導;群體圍繞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每周開展學術交流;絕大多數所發表的論文也是多位成員相互合......
對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圣彩的采訪開始前,他先關掉了辦公室一大半的燈。他說:“在生物進化發育過程中,我想不會有這么長時間的燈光照明。” 合作是客觀要求2009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
藥物對人類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對于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卻并不多見。“我們這個創新群體整合了化學學科和生物學科的資源,成立的初衷是為我國的生物醫藥產業提供一些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比如篩選藥物新靶點......
對團隊成長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是在2000年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資助的“創新研究群體”。“這一資助對我們的作用是在團隊成長、把握學術前沿等方方面面問題上,促進了我們目標的實現......
蔚藍的海洋,廣闊而又美麗,同時還孕育著地球的生命。“不僅如此,海底沉積著地球的各種記憶。它們都是‘地質歷史書’的頁碼和頁碼上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們就能夠還原古代某個時段的......
從1999年1.4TW(太瓦,功率單位)的“極光Ⅰ號”,到2001年20TW的“極光Ⅱ號”,再到2006年研制的350TW“極光Ⅲ號”,中科院物理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全球范圍內擁有百TW級激光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