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11-07 08:06 原文鏈接: 記賀福初院士:大院大師大獎大為

      2011年10月,軍事醫學科學院喜迎建院60周年。面對來自各界的祝賀和歡慶的聲音,院長賀福初坦言,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未來必將更上一層樓。他希望軍事醫學科學院能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前沿生命科學各個研究領域的先鋒。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家、新中國第二家科學院的院長,賀福初深感責任重大。軍事醫學科學院是承載國家安危的科技勁旅,它不僅是軍事斗爭、衛勤準備、科技攻關的核心力量,也是國家反恐、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突擊力量和軍隊疾病預防控制的主要力量。

      賀福初就是在這樣的勃勃雄心鼓舞下,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學生,一步一個臺階,逐漸實現了少年時代的英雄夢:39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7歲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英雄夢

      賀福初于1962年出生在湖南省安鄉縣一個小鄉村,幼年時期即聰穎過人。5歲時,大字不識的他卻鸚鵡學舌般的背下了“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和《紀念白求恩》,這是毛澤東寫的三篇文章,鄰里之間稱為一奇。

      “我要上學”是賀福初和父母哭鬧得最多的事情。賀福初兄妹三人,同時上學讓務農的父母倍感吃力。“多年來,我們兄妹既期待開學又懼怕開學。”賀福初回憶說,“開學了,就有書可讀;但要交學雜費,我們又感到恐懼。”但無論如何,在父母百般籌措下,賀福初在驚懼交集中開始了求學之路。

      中學時期的賀福初異常努力,時常看書至半夜。母親憐惜他,把煤油燈吹滅趕他上床,但是母親后腳剛跨出房間,賀福初就已經在被窩里亮起了小手電。賀福初在數理化方面有著令人訝異的潛力,1978年高考時,他拿下了湖南省數理化三科第一名,考上了復旦大學。

      “我有必要成為一個‘人物’。”拿著鄉親們一毛、兩毛湊來的路費奔赴復旦大學時,賀福初覺得只有成為一個“人物”才能對得起這份重托。隨之,這一樸素的想法激蕩出他的精英意識。

      此時的中國正處于劃時代的轉折點,從政治斗爭中解脫出來的國家急需追求經濟的強盛。賀福初意識到,這需要一大批精英投身其中,他應該成為其中一員。

      “中國必須走向強大,必須走向強盛,必須走向自立,而在這種強大、強盛、自立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有一批精英,必須要有一批以身許國的強者。如果沒有一批英雄,這個民族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而在這批所需要的英雄當中,我覺得我自己應該成為一個英雄。”賀福初回憶道。

      于是,懷著“成為一個英雄”的抱負,賀福初踏上了復旦大學的求學之路。但與這個偉大抱負極不相稱的是,他身著一件奇異的衣服:用染色化肥袋縫制而成的衣服。“我當時在經濟上非常拮據,甚至連一件新衣服都買不起。”賀福初回憶說。

      復旦大學是個好地方。賀福初在這里碰到了談家楨——遺傳學之父、諾獎獲得者 Thoman Hunt Morgan(摩爾根)的弟子。成名之后,賀福初在多個場合毫不掩飾地談及他對談家楨的敬仰與感激之情。這毫不奇怪,正是談家楨精確地將他引入科學殿堂。

      最初,好不容易跳出農門的賀福初對遺傳學專業大為不滿。“知識的荒蕪和鄉村的閉塞,使我淺薄地將‘遺傳’與‘育種’等同。”賀福初幾次想換專業,但都無功而返。而談家楨的一次遺傳學講座扭轉了這個沮喪而落寞的湖南小伙。

      “雖然不能說自此我就愛上了遺傳學,但談老的一席話確實讓我隱約地感受到了遺傳學的博大精深、經要妙思與遠大前程。”于是,賀福初“浪子自此回頭、游子從此埋首”。

      但賀福初并不是個“好學生”。他不大喜歡去上課,考試時卻喜歡發表觀點:回答試題時,除了寫上答案,有時還在試題旁邊打個附注,寫上一些答案之外還想說的內容。

      “我摔的跟頭比別人要多得多,都是和離經叛道有關的。”賀福初回憶大學生活時說。

      1982年,賀福初從復旦畢業,他聽從了盛祖嘉教授“留在國內可能機會更多”的勸告,沒有趕“出國熱”,而是留在國內深造,不過陣地從復旦大學轉到了軍事醫學科學院。

      夢想照進現實

      正是在軍事醫學科學院,賀福初開啟了他的遠大前程。

      1985年,賀福初獲得生物化學碩士學位。1987年,著名的實驗血液學家、中科院院士吳祖澤正在物色人手,準備開展分子生物學研究,賀福初這位個性桀驁的年輕人進入了吳祖澤的視野。

      不過初學試驗血液學,面對“層出不窮”的造血生長因子,賀福初感到一頭霧水。慌亂之間,他突然想到談家楨多次引用的一句名言:不從進化的角度看問題,生物學的一切將是無意義的。

      “于是,我嘗試從進化的角度,對這些因子進行分析、歸類。”幾年過去,到1993年時,賀福初相繼“幸運”地發現“細胞活性因子的發育相關進化”、“相互作用分子的協同進化”、“mRNA編碼區與非編碼區的協調進化”及“物種演化中的分子減速進化”等規律性現象。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發現最基本的生命現象——發育與進化統一的重要證據,從而填補了該理論領域的部分國際空白。

      1995年,蛋白質組學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它力圖闡明各種生物基因組在細胞中表達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模式及功能模式。作為生命科學與生物高技術的新一代引擎,蛋白質組學將帶動大量相關學科領域的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原動力和戰略性基礎性支撐。

      賀福初敏銳地感覺到,這個領域將成為21世紀各國爭奪最激烈、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之一,必須抓住機遇,才能掌握主動。隨后,他將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當中。

      時間到了2001年,賀福初和他的課題組已經取得一系列讓外界驚訝的成果:發現并克隆肝細胞生成素(HPO),揭示其基因調控機制,研制其重組品,發現其受體及兩條信號轉導通路;揭示人胎肝、成人肝轉錄組及其蛋白質組,從中發現500余種新基因、新蛋白質;發現中國常見惡性腫瘤及慢性肝炎等的易感基因十余種……

      “科學只承認第一。”這是賀福初的座右銘。最初他把這個座右銘貼在實驗室里,后來索性制成一個大大的橫匾掛在實驗室最顯眼的位置。以此為志,他夜以繼日地刻苦學習、勤奮工作,向無數個“第一”沖擊。

      正是在這一年,39歲的賀福初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當年最年輕的院士,光環耀眼。

      當選院士之后,賀福初認為院士頭銜應成為新的平臺,借此可以做一些大事。他決定在新興起的蛋白質組學研究中乘風破浪。

      2002年,人類蛋白質組研究組織(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啟動。幾番激烈爭奪之后,最終由賀福初擔任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HLPP)負責人,他也是我國領導如此大型的國際研究計劃的第一人。

      伴隨著科研的收獲,賀福初2002年晉升少將,2003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2005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創立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并擔任主任,2009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二次騰飛

      作為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希望,軍事醫學科學院在他的帶領下實現二次騰飛。

      雖然軍事醫學科學院是一個面向軍隊的研究機構,但憑借其在醫學科學上的實力,它在中國應對重大傳染病爆發和大范圍流行病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它還定期參與到全球重大自然災害的國際救援活動中。

      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往日的輝煌中,賀福初最引以為傲的是抗瘧藥物復方蒿甲醚的研制,這是從青蒿中提取出來的藥物。根據諾華制藥公司的年度報告,復方蒿甲醚是目前全球第一位的抗瘧藥物,每年用于治療2000~3000萬人,并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2003年SARS爆發,軍事醫學科學院第一個分離出了SARS的冠狀病毒,很快就建立了診斷方法,并研制了治療藥物及防護設備。當年4月份,胡錦濤主席參觀該院時,感謝他們“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2005年,H5N1病毒的高致病性和高致死性讓人為之恐慌。“我們報告中央,不用擔心,我們已經研制出了治療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的抗病毒藥物。”賀福初說。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他們在多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的充分準備和快速反應給予了充分肯定。

      就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時,賀福初強調自己的理念是“大院、大師、大獎、大為”。簡而言之,就是要使軍事醫學科學院成為醫學科學研究的中流砥柱,出大師,拿大獎,做出大作為。

      “我認為作為一個領導者,應具備將人民引導至新方向的才能;我希望通過軍事醫學科學院帶領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不斷向前發展。”賀福初說。

    相關文章

    院士增選、院士義務和權利等內容有變化,新修訂《中國工程院章程》公布

    (2024年6月25日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修訂通過)第一章總則第一條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由院士組成,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致力于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第二條中......

    27名院士候選人永久取消參選資格!因打招呼被處理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

    最嚴院士增選,27名院士候選人被處理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

    任繼周:莽莽高原上,悠悠碧草心

    任繼周受訪者供圖又一年綠樹蔭濃、鳴蟬聲聲,任繼周迎來了人生中第100個夏天。盡管雙眼視力有限,他仍然堅持每天工作5個小時。他還有晝思夜夢的事業尚未完成,還有念茲在茲的草業后學掛在心上,總想著再做點什么......

    鐘南山談科研理念: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6月28日,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廣州番禺校區舉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老校長鐘南山出席畢業典禮。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廣州醫科大學微......

    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支點

    周濟,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發明了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磁介質材料,解決了無源電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我國片式電感器和無源集成產業的形成和......

    今天分外懷念他!你不知道的鄧稼先院士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的“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簡稱九院)曾經的“大本營”,也是最重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鄧稼先任九院院長時的故居就坐落于此。不久前,曾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中......

    魏炳波院士:杰青項目開啟空間材料科學新紀元

    魏炳波   受訪者供圖不久前,我國“太空家園”傳來好消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已在軌穩定運行3年。我國首個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室的創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魏炳波欣慰地看到,3年......

    李惠院士:杰青項目振奮了我的科學精神

     李惠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惠是一名橋梁工程專家,研究方向為橋梁智能科學與技術,即通過人工智能與橋梁工程學科交叉監測橋梁結構健康狀......

    薛其坤:披荊斬棘叱咤量子競技場

    進入信息時代,芯片已然成為處理信息的“大腦”。在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里封裝數十億個晶體管,堪稱人類最復雜的壯舉之一。可是,當數據量指數性爆發,僅憑集成更多晶體管不再“一招鮮”,元器件的發熱問題成為限制算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