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12-27 15:31 原文鏈接: 記韓家淮院士:讓基礎研究成為創新的源動力

      韓家淮,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副校長、應激細胞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炎癥反應的細胞信號轉導網絡與腫瘤的關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兩個重要科研成果奠定了韓家淮課題組在生物學界的地位:一是在世界上率先發現p38通路在炎癥反應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二是第一個發現“RIP3”蛋白激酶,為通過尋找抑制藥物,從而治療因細胞壞死而導致的相關疾病提供可能。

      面對采訪,韓家淮說,希望基礎研究得到重視,讓其成為創新的源動力。

      發現炎癥反應的信號通路

      韓家淮與廈門大學結緣,要歸功于他在美國做博士后研究期間的室友林圣彩。2001年,現任廈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林圣彩,被廈大聘為特聘教授。正是在他的介紹下,韓家淮也被引進到廈門大學當兼職教授。

      當時,韓家淮已是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副教授,在炎癥應激反應信號通路的系統性研究上,擁有國際性的影響力。早在1993年,他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與炎癥反應相關的p38絲裂原蛋白激酶。

      2007年8月,在校方全力邀請之下,韓家淮放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終身教授職位,到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當全職教授。在廈大,他帶領團隊繼續對炎癥反應機理的研究。

      韓家淮團隊取得被認為是“里程碑”的成績。在多年研究中,他們克隆出一系列p38信號通路中至關重要的蛋白質分子,打通p38信號通路。這就為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防止和消除癌變細胞、控制細胞壞死及其引起的病理變化提供可能的藥物靶點。通俗說,這項研究能幫助開發治療炎癥和癌癥的新藥。

      找到細胞死亡的轉換“開關”

      韓家淮近期最富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找到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開關”。據悉,細胞在一定的生理病理條件下或遭遇惡劣環境時,為應對外界刺激維持自身穩態,會采用不同的細胞死亡方式應對環境變化。其中,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是極為重要的兩種細胞死亡方式。

      “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物學過程。”韓家淮說,前者是一種細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這一生物學過程對機體沒有傷害。而后者是一種“不安全”的細胞死亡方式,往往會導致細胞內的質膜破裂,細胞自溶,引發組織急性炎癥。

      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之間可互相轉換,如果能找出它們之間的調控機制,就找到“開關”,能把細胞的壞死轉換為安全的凋亡。

      韓家淮的實驗室找到了這個“開關”。他們發現一個獨特的現象:在某些細胞中,RIP3蛋白的表達量高細胞走向壞死路徑,RIP3表達量低細胞則走向凋亡路徑。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究團隊人為改變RIP3的表達量,結果與預期的一樣。2009年,《科學》雜志以長篇研究報告的形式刊登這項成果。

      “現在,我們已可以在小范圍內抑制細胞壞死。”韓家淮說,這樣就能阻斷組織細胞的病理變化,為多種臨床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潛在的藥物靶點。

      該成果榮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并入選2015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而作為帶頭人,韓家淮也獲得2015年福建省科技重大貢獻獎的榮譽。

      創新建設要重視基礎研究

      韓家淮從事的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因為遠離應用終端,普通百姓對基礎科研大多感到陌生,這一類科研專家是“看不見的那批人”。“我還在美國實驗室時,導師做成一個細胞因子的抑制劑,申請ZL后就向下游公布。”他說,有一家制藥企業據此制成應用于強直性脊椎炎、嚴重的關節炎等抗炎癥的應用,全球市場銷售額排行第三。但在用這個藥時,人們基本上是不會意識到前端所做的基礎研究。

      事實上,基礎科學研究有前置效應,即距成果投入應用還需付出很多的時間成本——當下的研究并不能立即轉化成生產力,創造物質價值。或者說,基礎研究的成果是無償向下游傳遞的,本身并不直接創造物質價值。因此,基礎研究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很難被人理解。

      “相比應用研究,純粹搞理論的基礎研究更難,因為應用研究會有利益驅使。”韓家淮認為,國內民眾長期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有用”的科學項目才是值得去研究的。其實,基礎科學研究指出一個方向、一種可能性,這個可能性盡管大多最終可能沒成果,但起碼有了一定的科學積淀。如果沒有基礎研究的鋪墊與積淀,下游根本做不下去,更何談進一步提升與開發。

      “就像我們福建,要想建設成一個創新型的省份,基礎研究就須要抓好。”韓家淮說,這時就不應只考慮明年、后年,或者幾年之后我們能研究出什么東西,而要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讓基礎研究成為創新永不枯竭的源動力。

    相關文章

    一種小分子可精準阻斷細胞凋亡

    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小分子,能夠選擇性抑制細胞凋亡。這一發現為治療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開辟了新途徑。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BA......

    研究破解細胞凋亡新機制

    2月1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員孫益嶸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研人員合作,在《細胞死亡和分化》(CellDeath&Differentiation)上發表了題為ST......

    Cell:夏時雨等開發合成蛋白回路,可編程控制細胞凋亡和焦亡

    細胞凋亡(Apoptosis)和細胞焦亡(Pyroptosis)等自然死亡途徑具有雙重作用——它們通過抑制或刺激炎癥來消除有害細胞,并調節免疫系統。在靶細胞中觸發特定細胞死亡程序的合成蛋白回路同樣可以......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細胞凋亡新機制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施松濤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暢團隊合作,揭示硫化氫介導的蛋白硫巰化修飾調節免疫穩態機制。12月18日,相關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于《細胞代謝》。《細胞代謝》雜志202......

    研究揭示硫化氫介導的蛋白硫巰化修飾調節免疫穩態機制

    硫化氫(H2S)是機體第三類氣體信號分子,對機體骨穩態和免疫穩態具有重要作用。細胞凋亡過程中,可釋放一類特殊的細胞外囊泡,稱為凋亡囊泡。凋亡囊泡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和促再生作用,而凋亡缺陷會導致嚴重的自......

    《自然》重磅:細胞衰老、癌變和死亡竟同源!科學家首次發現細胞凋亡程序參與衰老,為抗癌抗衰藥的研發打開新方向

    2015年初,英國格拉斯哥大學StephenW.G.Tait團隊報告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發現。當他們將新型成像系統對準低劑量細胞凋亡劑處理的細胞時,他們意外地發現,標志著細胞要快速死亡的“線粒體外膜透化”......

    揭示人巨細胞病毒對外源性細胞凋亡與抗病毒天然免疫雙重抑制的分子機制

    10月4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溪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HumancytomegalovirusUL36inhibitsIRF3......

    揭示細胞凋亡通路促進高致病性冠狀病毒的毒力

    高致病性的冠狀病毒感染會引致嚴重的細胞凋亡,但細胞凋亡對于冠狀病毒的致病性所產生的生理病理意義至今仍未得到清楚闡釋。展開對冠狀病毒致病性以及相關宿主通路的研究,對于解釋致病機制以及闡釋病毒性感染的進程......

    研究發現靶向TRADD可以同時恢復細胞穩態并抑制細胞凋亡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但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干預措施。神經退行性疾病(ND),比如阿爾茲海默癥(AD)和漸凍癥(ALS),有幾個重要的病理特征:一是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神經炎癥;二是神經......

    中國學者研究發現靈芝酸可誘導食管鱗癌細胞凋亡

     作為一種傳統中藥,靈芝的不少藥用機理還需要通過科研闡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黃青研究員課題組在靈芝抗癌藥理研究方面取得新發現,靈芝酸可以誘導食管鱗癌細胞凋亡和自噬性細胞死亡。圖片......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