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4-25 09:10 原文鏈接: 論文署名標注非小事中科院發誠信提醒

      寫完論文后你會準確署名嗎?某人不是作者,但對你的論文有所貢獻怎么辦?論文發表后又發現了文章的缺陷怎么處理?4月24日,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在學術論文署名中常見問題或錯誤的誠信提醒》(以下簡稱《誠信提醒》),以提醒的方式告誡全院科研工作者應注意的10個問題。

      在署名問題上,《誠信提醒》指出容易出現錯誤的是:論文署名不完整或者夾帶署名。不能堅持對參與科研實踐過程并作出實質性貢獻的學者進行署名的原則,而是進行榮譽性、饋贈性和利益交換性署名;論文署名排序不當。沒有體現作者對論文貢獻程度,不是由論文作者共同確定署名順序;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數量過多;冒用作者署名。在學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冒用其姓名作為署名作者。應在論文發表前應讓每一位作者知情同意,并認可論文的基本學術觀點。

      在標注問題上,《誠信提醒》指出可能出現的錯誤有:未利用標注等手段聲明應該公開的相關利益沖突問題。如資金資助來源和研究內容是否存在利益關聯等;未充分使用致謝方式表現其他參與科研工作人員的貢獻,造成知識產權糾紛和科研道德糾紛;未正確署名所屬機構;作者不使用其所屬單位的聯系方式作為自己的聯系方式;未引用重要文獻。

      《誠信提醒》最后指出,在論文發表后,如果發現文章的缺陷或相關研究過程中有違背科研規范的行為,作者應主動聲明更正或要求撤回稿件。

      據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副主任歐陽鐘燦院士介紹,《誠信提醒》是針對論文署名失范事件和科研不端舉報實例制定,實用性和指導性都很強。這是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借鑒黨風廉政建設中“廉政提醒”制度、為改進學風所做的一次大膽嘗試。“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希望通過此文件的發布,提醒和指導全院科研人員在論文發表過程中恪守署名規范、珍惜學術榮譽、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將科研誠信貫穿于學術生涯始終。”

    相關文章

    卷,太卷了!院士也來申請國自然面上項目……

    科研難做,難在發論文和申基金。兩者相比,基金或許更難上一籌。每年到國自然基金評選階段,那真是千萬大軍擠獨木橋,有人歡喜有人憂。近幾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國自然基金越來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紅書上吐槽,現在......

    質疑?剛評上院士就被曝十余篇論文造假,涉嫌數據偽造曝光了

    2023年8月11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臨床腫瘤學雜志》(影響因子45)撤回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MarkJSmyth等人于2016年4月20日發表的題為“CombinationAnti-CTLA-4......

    藍皮書:穗發表SCI論文數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8月25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在廣州發布《廣州藍皮書: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總報告《充分發揮廣州核心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功能》......

    ChatGPT協助下一小時寫成雜志接受論文

    寫論文逐漸到了依靠人工智能的時代,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是人類終于擺脫了科技論文寫作的煩惱,壞處是人類會因此失去科學論文寫作的獨特能力。過去發表論文是學者成就的重要標準,隨著機器代替人腦的這種趨勢。......

    中國作者論文引用受歧視?最新研究揭示學界間的“暗溝”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科研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國論文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了中國學界近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學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國論文。這一現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無疑......

    多所高校提出“徹底清理學術不端問題論文存量”

    近期,全國多所高校提出“徹底清理學術不端問題論文存量”。科技部辦公廳此前已于4月27日印發“關于開展論文學術不端自查和掛名現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據北京建筑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網站6月7日消息,按照北......

    “學術妲己”背后的真問題是什么

    近日,網傳一蘇姓女博士答辯視頻引發“學術妲己”話題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她疑似介入導師婚姻并在導師的幫助下獲發一系列高水平論文(包括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頂刊Nature上發文),最終進入四川大學2023年......

    這個實驗室《自然》《科學》論文成堆,原來幕后有幫手

    科學研究正在經歷一場風暴。風暴源于狂飆突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擁抱”還是“逃離”,成為擺在每位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選擇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一群喝著網紅咖啡、野心十足的年輕人選擇了“擁......

    一個無人踏足的重要發現!985教授發表經驗

    “張老師總是非常及時的給我們批閱論文,大多近乎重寫。”“他經常凌晨還在看文獻,一個快50歲的人了都這么拼,我們還有理由偷懶嗎?”張強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對學生的指導與......

    論文打破技術空白,30歲一作即將回國就職

    剛剛博士后出站的胡鴻杰,以一作身份新發了一篇《自然》論文。結果,他的“電話被打爆”了。在論文發表僅一周時,下載量就已經超過了44000次。這篇論文由胡鴻杰所在的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徐升團隊完成,題目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