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學分子癌癥生物系博士研究生李治中在《Cancer Cell》發表了一篇封面文章,首次解析了腫瘤干細胞在缺氧條件下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新分子。
記者帶著對這一課題的疑問采訪了李治中博士。
記者:您所在的研究小組花了多長時間研究這個課題?得出什么樣重要的結論?
李治中:這個課題從開始設計到最后發表大概經歷了3年。我們發現在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腦瘤:惡性膠質瘤中存在一個特別的細胞群,我們叫它“腫瘤干細胞”,因為它們和正常的神經干細胞有很多共同之處。我們發現腫瘤干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特異性激活下游分子HIF2,而同一個腫瘤中的其它非腫瘤干細胞主要激活HIF1。在腫瘤缺氧研究中,以往大家都主要集中研究HIF1,我們的這個發現說明HIF2也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分子。
記者:您的實驗選用的是哪種動物模型?主要采用什么技術?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李治中:我們主要使用臨床的惡性膠質瘤樣品,使用流式細胞儀分離腫瘤干細胞,配合細胞培養和老鼠xenograft來進行功能研究。
記者:您在研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李治中:最大的困難應該是來自最初的選題,我們一開始集中在對HIF1的研究,但是經過3個多月的嘗試,我們沒有發現特別的現象,后來經過進一步研讀文獻,發現HIF2也許值得探索,事實證明是對的。
記者:在您的文章中我看到有些情況是發生在低氧條件下的,這種特殊的狀態的研究
對臨床癌癥有什么意義?畢竟人類出現在低氧條件下的機會可能不多?
李治中:腫瘤的缺氧研究是90年代以后的一個熱點。腫瘤因為生長很快,因此血管的供氧其實是嚴重不足的。正常組織如果嚴重缺氧,一般會停止生長,乃至壞死,而腫瘤細胞“偷用“了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一套系統,讓它自己在缺氧條件下,仍然能存活,且衍生出更加惡性的生長模式。因此,研究腫瘤如何應對缺氧并針對性進行抑制,對抗腫瘤機理研究和藥物開發都有重要作用。
記者:在高水平的期刊上發表研究文章您有什么心得體會?
李治中:我今年剛博士畢業,現在是博后。在高水平雜志上發文章很不容易,要經歷很長時間的審稿和修改,到最后有一種虛脫的感覺。所以一定要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
記者:作為杜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您覺得新一代的中國留學生目前在國外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中國逐步強大,對海外學子的吸引力可能越來越大,是否有些學子更多愿意選擇回國發展呢?
李治中:我們這一代學子成長在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留學生現在越來越多,由于國內普及的英文教育,大家在海外的生活也比較適應。留學生普遍愿意回國發展,原因很多,比如因為國內機會多,容易讓大家發揮才能,為國家發展盡一份力,海外教育背景讓大家具有競爭優勢,能有一個比較高的起點;或是對國內的衣食住行更加習慣;另外這一代獨生子女居多,回家和父母一起生活也是不少人的愿望。
記者:您可能也快畢業了?您打算如何規劃職業生涯?
李治中:我已經畢業,現在在做博后,還沒有確定發展方向,肯定會做研究,但是也許在大學/研究所,或者在生物公司。
David Baker 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Cell 上發表了題為:ModulationofFGFpathwaysignalingandvasculardi......
2024年6月6日,中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博(LiuZhibo)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Covalenttargetedradioligandspoten......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5月22日前后,來自各地的民眾手持鮮花、稻穗,趕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深情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長期壓力大、心情不佳當然不利于健康。那么,壓力大是不是致癌因素,又和癌癥治療的療效有何關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腫瘤中心、芙蓉實驗室教授吳芳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情緒壓力(ED)與肺癌免疫治療效果密......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楊鑫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祝雪豐,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團隊,紐約市立大學教授AndreaAlù合作,利用數字控制技術和碳化硅MOSFE......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等全國13個單位的專家合作,利用植硅體微體化石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區水稻起源研究,......
記者5月22日從湖南師范大學獲悉,該校外國語學院教授、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領銜的研究團隊,申報的項目“中國韓國學的創新與發展”獲批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重大項目。此次重大項目全球僅招標1項,為期5年,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