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腎素瘤(球旁細胞病) 也有難治而嚴重的高血壓,血漿腎素活性升高,血醛固酮繼發性增多,尿醛固酮高及低血鉀,這些極似腎血管性高血壓。但其分腎靜脈腎素活性顯示一側明顯升高,腎動脈造影反復正常,雖然在腎內血管分布可能異常,如運行方向不正常,屈曲擴張的小動脈。B超、CT檢查可見占位性病變。
2.嗜鉻細胞瘤 血壓突然升高,常以抽風起病,與腎血管性高血壓類似。但嗜鉻細胞瘤常有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如出汗、顏面蒼白、心悸等。尿鄰苯二酚胺(VMA)測定呈陽性,腹部X線平片可見腎上腺區有鈣化點,腹部B超可發現腫瘤。
3.化學感受器瘤(chemodectoma) 又稱非嗜鉻性副神經節瘤,起源于主動脈或頸動脈體,多發生于頸部而無功能,國內從1958年以來已有近90例報道,近來北大一院兒科也見到一例為9歲男孩,明顯持續性高血壓,以頭痛起病,癥狀酷似嗜鉻細胞瘤,血漿腎素活性及AⅡ增高,與腎血管性高血壓類似。B超發現腹膜后腫物,切除后瘤組織嗜鉻反應陰性,此為惟一的與嗜鉻細胞瘤不同點。
4.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本病最早出現高血壓,血清鉀降低,血鈉增高,血中醛固酮增高,與腎血管性高血壓類似。但前者血漿腎素活性多降低,且血醛固酮增高不能為鹽負荷試驗抑制,可以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