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6-13 11:04 原文鏈接: 謝和平院士:我國煤炭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煤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維系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近年來,在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下,我國煤炭產能不斷擴大,但科學產能亟待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據謝和平介紹,由中國工程院承擔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目前我國煤炭綜合考慮生產安全度、綠色開采度、機械化程度三類因素下的科學產能僅為11 .1億噸,僅占目前煤炭產量的1/3。他呼吁,我國煤炭行業亟待實現從“量的崛起”轉向“質的繁榮”,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煤炭行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經濟參考報》: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長期以來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比超過70%。前不久公布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煤炭生產能力為41億噸,產量控制在39億噸。這一控制目標是如何提出的?

      謝和平: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但同時煤炭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煤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產量控制目標,被很多人認為有些保守,但這一目標是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和《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特別是在總結分析煤炭工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面臨挑戰的基礎上編制的。

      《經濟參考報》:當前我國煤炭行業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謝和平:首先,煤炭產量在不斷增長的同時,資源保障能力卻在減弱。根據BP2010年發布的數據,我國煤炭資源已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約1145億噸,且煤炭資源大多集中在地表深部,1000米以下深部資源占開采資源總量的比例超過50%,儲采比38年。目前我國煤炭平均開采深度已達600米,受開采條件、開采技術、開采環境等各種因素制約和限制,已面臨煤炭資源的枯竭和產能提高的巨大壓力。

      其次,受地質條件、體制障礙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煤炭開采普遍存在回采率低、資源破壞與浪費嚴重等問題。雖然國有重點煤礦平均回采率已達50%以上,但產量只占全國總量的一半左右,地方煤礦和鄉鎮小煤礦的回采率分別為30%和10%左右,開采工藝與技術手段相當落后,要全面提高全行業開采效率,艱巨性和緊迫性并存。

      其三,煤礦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煤礦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十一五”期間,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共149起,死亡人數3065人;另一方面,煤礦生產職業病高發局面未能有效改善,目前,全國累計報告煤礦塵肺病例約30萬例;同時,隨著煤礦開采時間和空間的延伸,煤礦安全生產條件日趨復雜,高溫、高壓、高滲透問題日益突出,瓦斯、粉塵、火災、水害、頂板災害、沖擊地壓等災害性威脅顯著增大,煤礦安全生產面臨較大壓力。

      其四,我國各煤炭賦存區的地質條件、資源賦存狀況、水資源條件、生態環境條件等存在較大差異,許多開采技術與資源條件并不十分匹配,由煤炭開采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比如,對水資源的破壞、地面塌陷、矸石露天堆放造成環境污染等等。

      此外,在煤炭機械裝備、技術人才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目前高端煤炭生產裝備市場多數被國外廠商占領,煤炭開采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將面臨重大考驗與挑戰,職業素質人才缺乏以及煤炭專業技術人才比例明顯偏少,制約了煤炭行業向高層次發展等等。

      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經濟參考報》:“十一五”期間,我國曾制定26億噸產能的控制目標,但實際上到2010年產量超過了32億噸。2011年,原煤產量甚至提升至35.2億噸。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您在多個場合曾多次強調煤炭的“科學產能”,這是否意味著在當前超過35億噸的煤炭產量有相當一部分是“非科學產能”?

      謝和平:是的。長期以來,我國能源過于倚重煤炭,煤炭工業不堪重負,深層次問題與矛盾日益凸顯。根據我們承擔的中國工程院課題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國煤炭綜合考慮生產安全度、綠色開采度、機械化程度三類因素下的科學產能僅為11 .1億噸,僅占目前煤炭產量的1/3;百萬噸死亡率高、機械化程度低、資源回收率低、對生態和水資源破壞嚴重的“非科學產能”占煤炭產量比重的2/3。按照我們擬定的科學產能綜合評價各指標計算,2010年我國煤炭科學產能平均分為42 .58分,而美國煤炭科學產能為94分,英國、德國為93分,澳大利亞為97分。這充分說明我國煤炭開采科學化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經濟參考報》:如何提高煤炭的科學產能?

      謝和平:提高煤炭科學產能,關鍵是要提升煤炭工業的生產安全度、生產綠色度和機械化程度,由粗放、無序、污染轉向高效、安全、綠色開采,全面提高我國煤炭開采的科學化水平。具體來講是要推動五個轉變。

      一是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隨著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未來煤炭需求的增長會逐步放緩,煤炭市場空間會進一步縮小,因此,煤炭行業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力,均要求煤炭開發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思路,提高發展能力。

      二是由單一煤炭生產向煤炭綜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轉變。煤炭行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需通過行業產業鏈的科學設計,尤其是通過下游產業鏈的有效延伸,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系列產品來得以實現。以資源開發生產為龍頭,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煤炭價值空間,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推進煤炭深加工轉化,促進煤炭產業升級是改變煤炭工業效率低下,經濟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三是由粗放的煤炭開采向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安全高效開采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煤炭開采呈現出粗放的特點,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技術的落后是主因。應切實加大煤炭行業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性技術研究,推動煤礦向大型化、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的方向轉變,向安全高效生產、清潔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

      四是由單純控制煤礦傷亡事故向全面性的保障職業安全轉變。過去一談到煤炭安全,主要用災害事故的人員傷亡數量來評價,忽視職業健康保障。其實我國煤炭行業職業病,如塵肺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因此,科學的煤炭安全觀要進一步擴展和延伸,應該涵蓋整體職業安全,實現全面性的職業安全與生產同步發展。

      五是由資源環境制約向生態環境友好型轉變。從長遠看,煤炭行業應堅持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加快科技創新和新技術研發,推進煤礦向綠色礦山模式發展。

      實現從“量的崛起”到“質的繁榮”

      《經濟參考報》:煤炭工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產能41億噸、產量39億噸”控制目標,許多人感覺有些“保守”。這一目標最終會不會像“十一五”一樣被突破?

      謝和平:“十二五”規劃提出嚴格控制煤炭總量增長,為我國煤炭產量設定一個“天花板”,這是正確的、必要的,目的就是要推動煤炭工業由過去的“量的崛起”轉向“質的繁榮”。

      如何保證“天花板”不被突破?首先,要在煤炭行業全面推行科學產能的理念和標準,用以規范和約束生產與供應,嚴格控制煤炭總量增長速度,使煤炭工業徹底改變目前“高危、污染、粗放、無序”的形象。

      其次,要創造有利于科學產能發展的社會環境,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嚴格監督和規范煤炭供需市場,將科學產能的標準作為煤炭企業的門檻,不符合科學產能標準不開礦、不落實安全條件不生產。按照“一個礦區由一個主體、一個主體可以開發多個礦區”的原則,培育合格的煤炭開發主體,提高煤炭開采行業準入門檻,引導煤礦向安全、高效、綠色方向發展。

      同時,還要建立煤炭市場的檢查和監督機制,定期組織對煤炭企業生產運行情況進行督查。目前我國煤炭行業行政管理部門較多,職能分散、交叉與缺位并存,政出多門,缺乏溝通與協調體制。做好頂層設計,協調各方利益,調整體制機制,加強源頭管理,以此促進煤炭行業科學發展至關重要。

      《經濟參考報》:一方面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煤炭市場需求的增大,另一方面則是煤炭科學產能供應的不足,需求和供應之間存在的“量差”如何解決?

      謝和平: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煤炭行業的科學產能。要按照保持已有,改造一批,以新建礦井為主的原則全面推進煤炭工業科學產能的發展。

      一方面,在保持已有1/3科學產能的穩定生產;爭取對另外1/3未達標但可改造的煤礦,從科技上進行攻關和技術改造,使其達到科學產能的要求;剩下1/3落后和不可改造的部分逐步予以淘汰。

      另一方面,新增產能嚴格按科學產能標準開工建設。可以通過進一步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力度,提高煤炭工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高標準、高水平地建設國家規劃的14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通過加快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進一步擴大煤炭科學產能規模和安全高效礦井數量,形成一批技術力量強,資金實力雄厚的現代煤炭企業集團,以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實現產業、產品和組織結構優化升級,走高端、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之路。

    相關文章

    助力新型實驗室建設,精準對焦安全與可持續

    ——新型實驗室場景的安全與可持續建設論壇成功召開2023年9月6日-8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行。會議同期,由中國分析測試協......

    國內首次建成三維立體實時煤礦微震觀測網

    8月29日,記者獲悉,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郭震與助理教授羅彬團隊聯合江西省地震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江西局,開展了針對煤礦礦井安全重大需求的三維立體地震監測試驗。今年7月開始,合作團隊便......

    鋰離子電池組、移動電源將在8月被實施CCC認證管理

    市場監管總局日前發布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對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移動電源實施CCC認證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獲得CCC認證證書和標注認證標志的,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

    島津亮相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論壇

    2023年6月26日-27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聯合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南京市質量發展與先進技術應用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12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

    TUV南德攜手中國德國商會,共助無線設備網絡安全新發展

    6月26日,TUV南德意志集團(以下簡稱"TUV南德")與中國德國商會共同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無線設備的網絡安全:企業必須知道什么"的研討會。TUV南德北亞區行銷......

    不斷創新,勇于“前進”丨中檢維康亮相重慶CBIFS2023

    2023年3月17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CBIFS2023)在重慶開幕,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家知名廠商,在本次論壇上集中展出食品安全分析、微生物和快速檢測最新產品與解決方案。第十五屆中......

    前處理技術盛會——重慶舉辦食品檢測樣品前處理專題論壇

    2023年3月18日,由中國認證認可協會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在重慶舉辦(相關鏈接:促高質量發展第十五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開幕)會議同期舉辦了“食品檢測樣品前處理專題論壇”,......

    新工具可提前30天預測糧食是否安全

    奧地利科學家的開發的一種新工具能預測一個國家未來最多30天內面臨食物獲取不足(或糧食不安全)的個體比例。作者指出,這種工具有望指導面臨糧食不安全風險的國家制定決策,從而做出更及時的響應。相關研究近日發......

    留學期間,安全這根弦不能松

    日前,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發生槍擊事件,造成3人遇難、5人受傷,其中有2名中國留學生中槍受傷,目前正在當地醫院救治。槍擊事件讓留學安全問題再次引發關注,學子身在海外,需要熟知各類人身安全風險,了解有效應......

    山西一發明首獲“一帶一路”沿線8國ZL權

    近日,“接地電阻在線實時監測監控技術”獲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八國ZL權。這是繼去年8月該項新發明獲得美國Z......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