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3-03 13:19 原文鏈接: 資源“高配”和拔尖人才將如何“化學反應”

    聆聽院士和知名教授講座報告,參觀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機構,進入華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華理)生物采油實驗室科研輪轉,負責“航天育種菌種及代謝產物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帶領團隊參加2022“互聯網+”比賽……

    提及“大一”這段“超乎尋常”的經歷,華理化學學院2021級本科生向柯恒用“特別豐富”一詞來概括。2021年,華理“化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獲教育部批準建設,每年從化學類、化工類、材料類新生中通過筆試、面試選拔20名學員,向柯恒就是其中的一員。


    該項目依托華理國家一流學科化學學科,由中科院院士田禾領銜,兼具多位國內外大師等教學資源而創建,旨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能攀登學術高峰、引領人類文明的化學人才。針對培養拔尖創新學生的定位,“基地”形成了獨具華理特色和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

     資源“高配”注入動力

    人才培養資源“高配”的背后,既有華理一流學科的支撐,也源于該校自主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使命擔當。

    化學是華理的傳統優勢學科,先后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和上海市Ⅱ類高峰高原學科。70年來,圍繞化學教學和人才培養,曾牽頭完成了多個教學改革項目,在人才培養方面優勢明顯:1986年設立理優班,2007年應用化學專業成為首批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010年獲批應用化學專業上海市教學團隊,2015年獲批專業綜合改革項目,2018年獲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同年,化學專業通過中俄聯合國際專業認證(第三級),2019年應用化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化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工科化學基礎課程虛擬教研室獲批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建設。

    然而,如何將自身優勢轉化為化學拔尖人才培養的動力,仍是一個重大課題。

    為此,該校從確定指導思想、制定培養方案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精心的頂層設計。“基地”以遵循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成長的規律、夯實理論基礎、提高綜合素質、強化創新能力、拓展國際視野為基本指導思想,由田禾領銜擔任負責人,化學學院院長曲大輝教授統籌校內外資源,落實“知識探究為基礎,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實行‘一對一’導師制;聯合中科院研究所,共同構建拔尖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除了雄厚的師資力量,面向“基地”學生開放的教學科研平臺同樣高端多元,既有位于校內的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等科研平臺,以及國家級工科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實驗平臺、國家級化學化工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校內共享的開放實驗室等,也有中科院化學所、藥物所、有機所的科研平臺。

    大師引領點燃興趣

    在拔尖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讓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學生的頭腦中發生“化學反應”?

    “轉身遇到大師”的國際化學術環境,是“基地”的優勢之一。多年來,化學學院開展從“國際化”轉向“全球化”的師資隊伍建設,雙聘引進諾貝爾獎得主等多位國際大師。“基地”還聘請了國內外杰出教授擔任學業導師或授課教師,實行“一對一”導師制,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大一下學期,向柯恒和同學們就通過“線上書院”系列主題報告,聆聽了“院士專場”“大師專場”“榜樣專場”系列報告,了解國內外學科、技術的發展狀況,提升發現和探索重大問題的動力,并從優秀學長的成長經歷中汲取向上能量。

    在大師的引領下,學生們的科學興趣進一步被點燃。

    不僅如此,“基地”還突破傳統框架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高校+科學院”式學習研究平臺。“基地”以華理為中心,以中國科學院為合作平臺,打通本碩、本博課程體系,注重數理基礎,鼓勵學科交叉,為每個學生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這個模式以“統一基礎課、加強導論課、開放方向課”為原則,由高校完成基礎課程教學,中科院化學所、有機所、藥物所等完成開放方向課環節教學,學生根據個人興趣、發展跨界選課和開展研究,實現學業有專。

    “學習+學術”打造育人氛圍

    “隨處可見討論”的開放式學習氛圍,鼓勵著“基地”學生大膽探索前沿未知領域創造跨學科討論研究的學術氛圍。


    課堂內,在“強化理論”的基礎上,推進高階性、前沿性和挑戰性的課程建設,創新教與學的模式,全面推進項目式教學,倡導深度學習體驗。課堂外,則搭建多元化學術活動平臺,包括大學生創新活動、微演講比賽、與大師面對面、與導師學術交流、化學大獎賽等,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關注前沿性科學問題,訓練提升學生的觀察、思辨及表達能力。

    化學學院副院長徐首紅教授介紹說,為提升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基地”建立了完備的進階式科研能力訓練框架,包括低年級的科學素養培養,到中年級科學研究方法培訓以及高年級科學研究、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大一開始進入課題組輪轉,明確個人的研究興趣和方向,確定學術導師后,跟隨導師開展科研工作。

    2021級學生劉孝藝大一時在詹望成老師課題組輪轉,學習工業催化治理大氣污染的相關內容,大一暑期則在賀曉鵬老師的指導下參加了第二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提問與猜想”活動,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早期診斷提出自己的猜想——一種可以診斷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熒光探針。

    在賀曉鵬指導下,劉孝藝學會了查閱文獻、寫論文以及選擇探針。在對科學研究有了初步認識后,劉孝藝獨立撰寫了一篇文獻綜述。

    “我寫的是節能減排,查閱了目前CO?處理方法、排放情況,以及碳中和的相關文章,并學會把多種方法歸類整理。”劉孝藝說,“其中最大的收獲是認識到科研的艱辛及做事要選對方法。例如,寫一篇文章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排版格式、表述邏輯等問題。”

    根據“基地”實踐訓練安排,劉孝藝、向柯恒等人即將進入各自導師課題組,開展實驗研究、在國內外科研院所進行訪學和科學實踐,并在大四時進入畢業課題組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在導師的指導下,學會實驗設計、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和投稿、完成畢業課題等學習任務。

    相關文章

    大連化物所實現微液滴化學脫氯制氯乙烯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化學品研究組研究員王峰與副研究員賈秀全團隊在微液滴化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團隊利用微液滴的起電-放電現象,開發出水相電化學選擇性脫氯策略,并將二氯乙烷轉化為聚......

    山西省將建設物理學等3個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關于批準建設物理學、化學、力學等3個山西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的通知各高校、科研院所,各市科技局: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加強基礎研究工作部署,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山西實踐路徑,切實加強我省基礎學科發......

    高校校長被指控抄襲學生?或面臨辭職風險

    編譯|卜金婷田瑞穎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UMD)校長DarryllPines近日麻煩纏身。有媒體報道,Pines在2002年和2006年發表的論文中大量抄襲他人作品且未注明出處。其中,他于2002年......

    普通人讀博:一場對學術的大型祛魅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實習生蘇曉“勉強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兩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論文”“畢業年齡超過32歲”“沒有勇氣再出國做博后”“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編制內工作”“不咸不淡過完一生”……出身普......

    基金委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79%潛水員承認潛水時小便,其余21%說了謊?

    文|朱丹早起梳洗,還要涂防曬霜,真是麻煩呢。沖杯咖啡吧,讓我的一天來點精神,可是我的咖啡還新鮮嗎?算了,來杯紅茶,加點牛奶吧,澀味變淡了許多。早餐后出門打算做個頭發,可我不喜歡理發店里彌漫的燙發的味道......

    研究發現,團隊壯大會影響成員的學術職業前景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湖南學子在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賽中摘20金

    8月20日,第33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廣州閉幕。來自30個省區市代表隊的577名隊員參賽,共產生金牌獲得者150名,銀牌260名,銅牌167名。據了解,該競賽總分前50名同學,將進入國家集......

    湖南學子在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賽中摘20金

    8月20日,第33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廣州閉幕。來自30個省區市代表隊的577名隊員參賽,共產生金牌獲得者150名,銀牌260名,銅牌167名。據了解,該競賽總分前50名同學,將進入國家集......

    “幫手”還是“幫兇”?生成式AI學術使用須關注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