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1-27 15:49 原文鏈接: 走向國際我國月球科研站等多個任務開放

       11月26日,第十屆中意創新合作周在京舉行。在出席合作周航空航天分論壇時,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高工楊瑞洪介紹,在2020年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任務后,我國將開展火星任務、月球極區探測、月球科研站和月球基地建設、小行星探測等多個空間任務,這些任務都將向國際開放,為國際同行提供載荷搭載機會。

    圖片.png

      楊瑞洪介紹,預計2020年前我國將實施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月球自動采樣返回,開展月球樣品綜合分析研究。屆時,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任務將全部完成。

      嫦娥六號作為嫦娥五號任務的備份,將根據嫦娥五號實施情況確定任務的發射時間、著陸地點,并最終實現月球樣品自動采樣返回。嫦娥六號軌道器和著陸器將分別提供10公斤質量用于搭載國際載荷。

      為實現月球科學深化研究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目標,下一步我國將建設可長期運行的月面設施,設想在當前的技術基礎上,通過兩步走,先建設實驗性的科研站,后建設實用性的月球基地。

      “月球科研站主要開展長期研究、規模利用,實現資源詳查,掌握科研站建設和資源應用基本能力;月球基地主要開展月球資源應用開發,長期研究、規模利用,形成月球長期科研和資源應用能力。”楊瑞洪介紹。

      據悉,月球科研站任務期為2025年-2035年,其目標是建立能源長期供給站,成為自主運行的月面基礎設施,開展以機器人為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月球科研站由若干功能區組成,每個功能區包含多個功能模塊,可維護、可擴展,可長期自主運行,并開展月球環境與資源探測、月基對地對天觀測、月球原位資源利用等。

      月球基地任務期為2035年-2050年,將建立包括實驗室、工廠等在內,短期有人參與、長期自主運行的月球基地,開展月球科學深化研究,開發利用月球資源。月球基地將成為研究地月系統演化等科學問題的實驗室,開發與利用月球資源的平臺,支持航天員短期造訪的設施。

      我國還規劃了2-3次的月球極區探測任務,計劃在2030年前完成。其中,嫦娥七號將在月球南極開展一次綜合探測,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開展科學探測試驗外,還將進行一些關鍵技術驗證。

      楊瑞洪表示,月球科研站等將打造成國際化合作平臺,在運營管理上,將形成具有多國、多模塊協同工作和綜合管理能力。

      此外,我國的小行星探測任務也在論證中。楊瑞洪介紹,擬采用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該任務將向國際征集8個科學載荷,總質量不超過66.3公斤。

      在火星探測方面,我國首次火星任務將于2020年左右實施。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實施火星表面重點區域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精細調查。目前火星著陸已初選了兩個區域。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董曉龍也介紹了我國空間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據悉,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空間科學研究計劃包括愛因斯坦探針工程(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工程(ASO-S)、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工程(SMILE)、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

      “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也是開放的,歡迎國際合作同行加入。”董曉龍說。

    相關文章

    科學家回信|楊毅強:未來,普通人也能去月球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

    月球背面28億年前仍有年輕巖漿活動

    昨天傍晚,中國科學家利用嫦娥六號采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做出的首批兩項獨立研究成果同時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這兩項研究首次揭示,大約28億年前,月球背面仍存在年輕的巖漿活動——這填補了月球......

    我們距離“搬家”去月球還有多遠

    家”去月球還有多遠 ■本報見習記者劉琦繼今年6月嫦娥六號帶回人類首份月背樣品后,國家航天局日前宣布,中國探月工程還將通過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兩次發射任務,為國際月球科研站打基礎。瞄準“2035......

    月背“土特產”將開放申請!先發給國內科學家研究

    今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約1935.3克來自月球背面的樣品安全返回。這是人類目前為止采集到的唯一一批來自月球背面的樣品,即將開放申請。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如果說,我們過去只認識......

    嫦娥六號月背樣品首露真容

    今年6月,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順利完成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采樣的壯舉,帶回了1935.3克珍貴樣品,這是迄今為止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獲得研究樣品。嫦娥六號月球樣品返回的時候,月壤是封裝在特制的、密封的......

    填補空白!嫦娥六號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中國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楊孟飛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

    3000→3!國科大師生與月球“雙向奔赴”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團隊,從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中找到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以追......

    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1.2億年前仍“活著”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副研究員何雨旸與合作者,用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本中找到的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巖漿活動可以追溯到1.2億年前。這一研究結果再次刷......

    空間中心實現月球極區撞擊坑迷你尾跡的三維混合PIC模擬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也是人類深空探索的第一站。近年來,月球極區撞擊坑的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水冰分布的觀點,成為國際月球探測和研究的熱點。然而,由于地形遮擋,極區撞擊坑附近的空間環境比較復雜。一......

    月球南極存在古代巖漿洋遺跡

    《自然》2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科學家利用印度月船3號任務數據對月球南極高緯度地區的月壤進行的分析表明,這里存在古代巖漿洋的遺跡。維克拉姆登陸器著月點。圖片來源:《自然》2023年8月,印度的維克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