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8-24 17:13 原文鏈接: “超級細菌”令世界緊張新藥研發趕不上變異

      比非典、甲流還可怕?十年內無藥可治?容易擴散全球?最近,被部分媒體描述得可怕又致命的“超級細菌”成為熱議話題。

      在印度等南亞國家出現的耐藥性“超級細菌”(NDM-1),已經蔓延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荷蘭等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其中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在媒體和民眾表達恐懼之時,也有人警惕地嗅到了“過度渲染”和“被利益集團操縱”的味道。

      專家表示對“超級細菌”無需過度恐慌。然而,隨著耐藥性細菌隊伍的不斷壯大,卻又給人們敲響濫用抗生素的警鐘。細菌耐藥性已成為21世紀全球關注的熱點,它對人類生命健康所構成的威脅絕不亞于艾滋病、癌癥和心血管疾病。有人擔心如果出現一種超“超級細菌”,所有的抗生素都對它不起作用時,怎么辦?

      “超級細菌”令世界緊張

       8月13日,比利時醫療人員證實,一名比利時人死于據信源自南亞的“超級細菌”。醫生曾用強力抗生素多黏菌素治療這名患者,但仍無法挽救他的生命。

      就在此前兩天,英國醫學雜志《柳葉刀傳染病》刊登研究報告稱,英國醫院發現一類新的耐藥細菌,這種細菌抗藥性極強,已感染英國、美國、瑞典、荷蘭、澳大利亞個別居民,報告將這類細菌攜帶的抗藥基因命名為“新德里金屬蛋白酶 1”(NDM-1)。據證實,比利時男子正是死于這種細菌。

      新藥研制需10年

      有專家估計這種超級細菌可能發展成為全球衛生問題。研究人員說:“空中旅行和移居使這種超級細菌在不同國家之間迅速傳播。”

      英國卡迪夫大學11日發布公報指出,NDM 1基因最早由該校教授蒂姆 沃爾什于2009年發現,來源是一名曾到印度就醫的瑞典人所攜帶的細菌。近兩年來,英國醫院先后發現有37宗“超級細菌”感染癥,其中17名感染病人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家接受過整形或器官移植等外科手術。

      NDM 1是一種超級抗藥性基因。含這種基因的細菌對幾乎所有抗生素具有免疫力。NDM-1基因可以在細菌間轉移,導致更多“超級細菌”出現。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家亞歷山大 凱倫說,“超級細菌”之所以令人擔憂,就在于這種“傳染性”。

      歐洲臨床微生物和感染疾病學會說,預計至少10年內沒有抗生素可以“消滅”含NDM 1基因的細菌。

      無需過度恐慌

      NDM-1基因之所以引起醫學界的擔憂,是因為攜有該基因的一些細菌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但法國發現攜有這一基因的細菌對幾種藥物不具備有效“抵抗力”,醫學專家因此呼吁民眾不要驚慌。

      另外,無論撰寫超級細菌的報告作者還是中外權威專家都承認,所謂“超級細菌”遠沒有甲型流感那么強的傳播能力,公眾對此不必恐慌。研究人員發現,目前有兩種抗生素對絕大部分“超級細菌”有效,一種是多黏菌素,另一種是替加環素。

      現狀

      制藥公司是幕后推手?

      本報訊 “超級細菌”的危害是否被夸大?很快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質疑者懷疑渲染“超級細菌”背后可能存在利益動機。

      印度衛生部說,得出超級細菌源自印度的研究報告由兩家生產抗生素的制藥公司贊助,而“超級細菌”事件爆發后,多個制藥企業在歐洲乃至全球股市上股價走高,生物醫藥板塊飄紅。

      藥物公司資助研究

      印度衛生部的聲明稱,這項得出超級細菌源自印度的研究報告,是由歐盟、生物醫學研究慈善機構威康信托和制藥公司惠氏贊助的。據稱,惠氏正是對超級病菌有效的抗生素替加環素的生產商。有報道稱,研究報告的主筆人曾得到惠氏的旅費贊助,而報告的出臺或許會大幅助長惠氏替加環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銷售。

      而惠氏公司網站上發表公告稱,他們一直為醫學方面的獨立研究做資助,但從未對其產生任何影響以妨礙其結果的客觀公正性。

      這究竟是不是制藥公司的陰謀尚未可知,但事實卻是,全球股市多家生物制藥企業的股價在這一事件廣受關注之后紛紛走高,生物醫藥板塊整體飄紅。

      事實上,在歷次全球性流行病的暴發中,制藥公司從來都是受益者。例如,在去年甲流流行之際,各國醫療機構都紛紛提高警惕,大量采購了疫苗,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制藥公司。

      印度醫療旅游受挫

      最夸張的情況發生在法國,為保證法國6500萬人每人可接種一劑至兩劑甲型流感疫苗,法國政府花費了8.69億歐元(約合12.5億美元)從疫苗生產商賽諾菲巴斯德公司購得9400萬劑甲型流感疫苗。但是最終只有約600萬法國人接種了疫苗,隨著甲流疫情的逐漸消退,法國不得不著手為剩余的疫苗尋找出路。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荷蘭、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等國。

      然而,“超級細菌”事件卻直接損害了印度蓬勃發展的醫療旅游。由于印度的醫療成本只有西方國家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印度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旅游目的地國,而本次事件無疑將使印度醫療旅游吸引力大打折扣。

      質疑

      對抗“超級細菌”

      世衛四大對策

      本報訊 名為NDM-1的超級細菌最初是在2009年被英國卡迪夫大學的蒂姆 沃爾什確認。他在一名瑞典病人身上發現了兩種細菌,從中找到了NDM-1。這名患者曾在印度住院治療。

      NDM-1屬于“腸桿菌”的一種。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艱難梭菌,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研究人員稱,這種超級細菌的特性是能夠附存于其他細菌生存, 使其他細菌也產生其特別強的抗藥能力。更令醫學專家們擔憂的是,NDM-1的抗藥能力還會人傳人,使抗生素對人無效,繼而影響其他疾病的治療。

      NDM-1甚至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也具有耐藥性,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通常被認為是緊急治療抗藥性病徵的最后方法。最關鍵的是,NDM-1是以DNA的結構出現,被稱為質體。研究人員稱,它可以在細菌中自由復制和移動,從而使這種細菌擁有傳播和變異的驚人潛能。

      世界衛生組織20日敦促各國采取措施抗擊耐藥性細菌,減少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機會。

      世衛組織建議各國政府將控制和預防耐藥性細菌的重點集中在四個主要方面:

      監測耐藥性細菌;

      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建議醫務工作者和公眾合理使用抗生素;

      引進或執行有關停止無處方銷售抗生素的法規;

      嚴格執行預防和控制措施,比如洗手措施等,特別是在醫療保健機構中,這些措施必須得到執行。

      世衛組織表示將繼續幫助各國制定合理政策并協調國際努力,共同抗擊耐藥性細菌。世衛組織還表示,將把抗擊耐藥性細菌作為2011年世界衛生日主題。

      困境

      耐藥性細菌隊伍壯大

      世界上能稱得上“超級細菌”之稱的細菌有好幾種,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泛耐藥性鮑曼不動桿菌等。它們是對三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藥的“多重耐藥菌”,有些甚至對七種抗生素同時耐藥的“泛耐藥菌”。不過,“超級細菌”耐藥性之強、演變之快以及隊伍之壯大遠超出人們的預料。

      耐藥性不斷變強

      以MRSA的耐藥性變化為例:20世紀50年代以前,青霉素是治療MRSA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藥物,而到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對青霉素耐藥的MRSA,但更為廣譜的抗生素甲氧西林對其仍有效。但僅僅20年后,就出現了對甲氧西林耐藥的MRSA。

      MRSA自1961年被發現后,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已成為全球發生率最高的醫院內感染病原菌之一。全世界范圍內,目前能夠被證實對MRSA有效的只有萬古霉素。因此,MRSA被列為世界三大最難解決感染性疾患的第一位。MRSA被發現后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據估計每年大約有十萬人因為感染MRSA而住院治療。

      而更恐怖的是,1997年,對萬古霉素中度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ISA)出現了,而對萬古霉素完全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也在五年后出現。廣東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檢測所副所長鄧小玲博士指出,目前,國內不少醫院在長期住院的重癥病人身上發現了VISA的身影,而VRSA尚未在我國被發現,“但就目前耐藥情況而言,治療起來已非常棘手。”

      最讓人擔心的事情是細菌的廣泛蔓延。1997年,在紐約發現了CA-MRSA的另一個變種,而類似的變種出現了17個。它們的出現意味著MRSA家族開始走出醫院,大開殺戒。監獄、體育館等地方成為CA-MRSA感染的新根據地,病菌迅速在英、美兩國蔓延,并有向世界性流行發展的趨勢。

      最怕“后抗生素時代”

      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肖永紅認為,這次出現的“超級細菌”本身并不可怕,但從長遠看來,真正具有威脅性的,是不斷產生新的“超級細菌”,它們會對越來越多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由此人們不禁擔心,如果有一天,出現一種超“超級細菌”,所有的抗生素都對它不起作用時,怎么辦?

      “那人類就相當于重新回到了沒有抗生素的年代,也就是所謂的"后抗生素時代"。”肖永紅說。“后抗生素時代”描繪的是一幅可怕的景象:全球將面臨抗生素類藥品無效,人類將再次經歷無法控制感染類疾病的黑暗時代。

      不管以上假設是否將成為現實,可以肯定的是,人們無法預料下一個“超級細菌”的出現,而細菌耐藥性已成為21世紀全球關注的熱點,“它對人類生命健康所構成的威脅絕不亞于艾滋病、癌癥和心血管疾病。”鄧小玲說。

      反思

      濫用抗生素練出細菌抗藥性

      本報訊 19日,世界衛生組織新聞發言人陳蔚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抗生素的濫用是“超級細菌”產生的罪魁禍首。她指出,“多重耐藥菌的產生并非前所未有,也不是意料之外”,“逃過藥物存活下來,也是細菌自身的生存機制”。

      “超級細菌”的出現再次引起了人們對于濫用抗生素問題的思考。自上世紀40年代以青霉素為代表的第一批抗生素誕生以來,抗生素濫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超量、超時、不對癥使用或未嚴格規范使用抗生素都屬于濫用。

      新藥研發趕不上變異

      如果從弗萊明1929年發表《論青霉菌培養物的抗菌作用》論文算起,抗生素與病菌之間的“拉鋸戰”已有80年。人類為了對付層出不窮的致病微生物,不斷研發出各類新型抗生素。而細菌為了生存,不斷變異進化,形成可耐受抗生素的新細菌,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2000年輝瑞的利奈唑烷的上市引起醫學界的轟動,被人們寄予厚望。但僅僅不到一年,就出現了耐藥病菌的報道。新藥越來越少,耐藥性的超級病菌卻越來越多,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新抗生素的開發速度遠遠跟不上耐藥超級病菌發生的步伐。一種需要十幾年研發的新型抗生素問世后,最快僅需幾個月時間,就會有耐藥細菌產生。這讓人類遭遇了研發速度遠遠落后于耐藥病菌出現速度的尷尬。

      因此,有專家表示,單靠開發新的抗菌藥對抗細菌并不現實,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完善抗生素監管制度

      世衛組織早在今年5月就曾對合理用藥發出警告指出,全球有50%以上的藥物售賣和使用是錯誤甚至非法的,而利益驅動是全球抗生素用藥量大增的主要因素。

      印度傳染病專家加法爾承認,印度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現象較為嚴重的國家,造成某些抗生素對60%至70%的印度人口不能起到有效抗菌作用。而發達國家這樣的比例平均只有15%。

    相關文章

    禮來與OpenAI合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新型抗生素

    抗生素讓我們有了戰勝致病菌的有力武器,挽救了無數生命。然而,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危機——抗生素耐藥性(AMR),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

    別再輕信!辟謠十大用藥安全謠言(下)

    繼上篇(查看)文章探討了五個用藥安全的問題之后,我們將繼續在下篇文章中討論另外五個用藥安全問題。第六,吃維生素C提高抵抗力。專家提示:維生素C可以使身體的免疫系統維持正常,但是并沒有詳盡的資料論證它可......

    深度學習復活古老的肽以對抗抗生素耐藥性

    在最近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使用深度學習從滅絕的生物體中復活抗生素肽,為抗生素耐藥性和其他生物醫學挑戰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使用深度學習從古代蛋白質組中去除抗生......

    Cell:自然界的百萬寶藏,新一代抗生素潛在來源被發現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昆士蘭科技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復旦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愛爾蘭APC微生物組研究所利用機器學習識別出了863498種有前景的抗菌肽——能夠殺死或抑制傳染性微生物生長的小分......

    抗生素“魔術貼”捆住細菌逃逸的“手腳”

    抗生素菌絲酶通過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粘在一起。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菌絲霉素的小分子抗生素可以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

    抗生素“魔術貼”捆住細菌逃逸的“手腳”

    抗生素菌絲酶通過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粘在一起。圖片來源:《自然·微生物學》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菌絲霉素的小分子抗生......

    新研究改寫傳統急性胰腺炎抗生素使用原則

    急性胰腺炎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急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目前全球普遍采用降鈣素原指導急性胰腺炎患者抗生素使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普外胰腺外科教授黃耿文科研團隊最新臨床研究成果顯......

    王以光:為了抗生素不再依賴進口她奮斗了31年

    北京的初春,是流感的高發季節,面對流感,不少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藥物就是抗生素。《吾家吾國》要拜訪的正是一位與抗生素打了一輩子交道,如今已經88歲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以光。自1928......

    Nature子刊:老藥新用,兩種常用抗生素可誘導心臟再生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是一種影響全球約3000萬人的嚴重疾病,在成年人中發生的原因是心肌損傷后無法自我修復。雖然成人心臟中的心肌細胞更新正常,但其更新速率不足以在心肌細胞大量丟失后恢復心......

    有望治療耐藥菌感染,納米“光鑷”可捕獲和操縱噬菌體

    近日消息,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攜手,開發出一種芯片上的納米“光鑷”,能以最小光功率捕獲、操縱和識別單個噬菌體,有望加速甚至改變基于噬菌體的療法,治療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感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