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8-25 10:21 原文鏈接: 超級細菌背后抗生素的無限濫用

      NDM-1,又一個超級細菌來了!

      對于這樣的超級細菌,許多人感到恐懼,甚至想到了SARS、甲流。

      對此,南京專家表示,對超級細菌過于恐懼沒必要,這不過是細菌與抗生素之間的又一場博弈。

      但,不可否認的是,超級細菌產生背后的原因是抗生素的濫用,而現實中的情況是,抗生素濫用已經極其嚴重。

      又一個超級細菌來了

      超級細菌,這是大多數報道對NDM-1(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的描述,簡單的幾個字,卻全面概括了這種細菌的“威力”,也因此敲擊著人們的神經。

      目前國內外的報道是,NDM-1這種超級細菌最初出現在印度等南亞國家,它因此也被命名為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有不少英美游客前往這些南亞國家接受價格低廉的整形手術,使其蔓延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目前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而中國香港衛生署早在去年10月就于一名66歲的印度裔男病人的尿液樣本中發現了含有NDM-1的大腸桿菌,不過該病人已痊愈出院。

      與此同時,據法新社報道,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家醫院的醫生說,一名曾在巴基斯坦出車禍并在那里接受短暫治療的比利時男子于今年6月死亡。這名醫生沒有交代死者身份,只說他在巴基斯坦入院治療時感染含超級抗藥基因NDM-1的細菌。醫生曾用強力抗生素黏菌素治療這名患者,但仍無法挽救他的生命。按法新社說法,這名比利時男子是NDM-1致死第一人。

      之所以將NDM-1稱為超級病菌,昨日,南京鼓樓醫院感染科吳超主任醫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因為這種細菌對絕大多數抗生素都“刀槍不入”,甚至醫生手中的王牌抗生素——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也對其無可奈何。

      專家稱:沒必要如臨大敵

      超級細菌蔓延全球、10年內將無藥可治……此前對NDM-1的種種報道令人們不由得心生恐懼,昨日,有關這一點,吳超表示,這種過于恐慌的心理其實沒必要。

      據專家介紹,超級細菌其實是革蘭氏陰性菌的一種,在臨床上并不罕見,是常見致病菌的一種,但其基因在長期接觸廣譜抗生素的過程中發生基因突變,產生了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而這種酶能讓大多數抗生素失去功效。

      吳超說,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產生這種超級細菌是正常現象,“自從人類發明抗生素以來,細菌等微生物與抗生素之間就不斷博弈。人類為了對付致病微生物,不斷研制出新型抗生素,而細菌等微生物為了生存,會慢慢適應這種藥物環境,并不斷地產生變異,形成新的更強大的細菌,以此循環往復,抗生素和耐藥菌這對矛盾會一直存在”,吳超說,其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萬古霉素對NDM-1依然有效,但機制并不明確。

      吳超同時表示,過去人類也曾面臨一些超級細菌的威脅,如上世紀60年代,英國曾出現“廣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接著迅速傳遍全球,當時,人們也擔心無藥可治,但后來還是被科學家擊破。

      吳超認為,對于現在新出現的這個超級細菌,科學家應該也會很快找到對策。

      深層次的原因:抗生素濫用

      盡管超級細菌有沒有那么厲害尚存爭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正是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超級細菌的產生,事實上,吳超表示,在此次超級細菌的誕生地印度,其對抗生素的使用和中國類似,“喜歡用高級抗生素,存在濫用抗生素的狀況”,吳超認為,這一點必須引起人們的警惕,對抗生素的使用必須節制,否則人類將付出代價。

      而關于抗生素濫用的情況,南京許多專家曾在不同場合呼吁,本報也曾多次報道。

      江蘇省人民醫院王虹院長曾在今年5月份舉行的一次“臨床醫學高層論壇”上,就抗生素濫用和細菌耐藥發表專題演講,她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細菌的耐藥情況已經相當嚴峻,“任何一種抗生素一旦問世,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細菌就會產生耐藥性”,如果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我們將面臨沒有抗生素可用的狀況”。

      而國內一位知名專家前段時間來到南京某三甲醫院,給該院的醫務人員授課時,更是當眾疾呼,“求求你們,別再動不動就給病人用抗生素了!”

      對付超級細菌,用了十幾萬元

      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

      有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門診感冒患者約有75%應用抗生素,外科手術則高達95%。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中國住院患者抗生素藥物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的占58%,遠遠高于30%的國際水平。而在一些小醫院,情況更加嚴峻。

      專家指出,導致抗生素濫用的原因很多,一部分醫生因為知識結構問題,對疾病判斷不夠;與此同時,部分醫院存在趨利性,醫生違反原則開大處方;而一些患者,對抗生素的依賴也加劇了抗生素濫用的狀況。

      南京一家大醫院曾接診一個器官移植患者,好不容易等來合適的器官,做了移植手術,結果術后出現嚴重的感染,因為感染的是超級耐藥菌,“醫生是‘飛機’、‘大炮’等重型武器都用上了,還是控制不下來”,最后這位患者在ICU花了三四十萬元,其中近一半費用都用在抗生素上。

      南京市兒童醫院呼吸科趙德育主任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耐藥菌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一些患者甚至出現多重耐藥的情況,“有個孩子,北京、上海轉了一圈后到我們這兒來,結果我們發現其幾乎對所有藥物都耐藥,也就是說,用什么藥都不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醫生雖然最后通過尋求其他手段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但過程也相當艱辛可怕。

    相關文章

    新型基因回路有望改變癌細胞耐藥性

    一種新型基因回路能消滅耐藥癌細胞(視頻截圖)。圖片來源: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癌癥治療中,臨床醫生不知道何時、何地以及哪種耐藥性可能會出現,這讓他們落后于狡猾的癌細胞一步。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禮來與OpenAI合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新型抗生素

    抗生素讓我們有了戰勝致病菌的有力武器,挽救了無數生命。然而,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危機——抗生素耐藥性(AMR),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

    別再輕信!辟謠十大用藥安全謠言(下)

    繼上篇(查看)文章探討了五個用藥安全的問題之后,我們將繼續在下篇文章中討論另外五個用藥安全問題。第六,吃維生素C提高抵抗力。專家提示:維生素C可以使身體的免疫系統維持正常,但是并沒有詳盡的資料論證它可......

    深度學習復活古老的肽以對抗抗生素耐藥性

    在最近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使用深度學習從滅絕的生物體中復活抗生素肽,為抗生素耐藥性和其他生物醫學挑戰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使用深度學習從古代蛋白質組中去除抗生......

    深度學習復活古老的肽以對抗抗生素耐藥性

    在最近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使用深度學習從滅絕的生物體中復活抗生素肽,為抗生素耐藥性和其他生物醫學挑戰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使用深度學習從古代蛋白質組中去除抗生......

    Cell:自然界的百萬寶藏,新一代抗生素潛在來源被發現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昆士蘭科技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復旦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愛爾蘭APC微生物組研究所利用機器學習識別出了863498種有前景的抗菌肽——能夠殺死或抑制傳染性微生物生長的小分......

    理化所等在抗菌肽研究中獲進展

    由于抗生素過度使用,微生物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亟需發展新型抗菌藥物或抗菌技術。抗菌性多肽因多重抗菌機制以及不易引發耐藥性,被稱為“下一代抗生素”。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生物納米材料研發......

    抗生素“魔術貼”捆住細菌逃逸的“手腳”

    抗生素菌絲酶通過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粘在一起。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菌絲霉素的小分子抗生素可以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

    抗生素“魔術貼”捆住細菌逃逸的“手腳”

    抗生素菌絲酶通過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粘在一起。圖片來源:《自然·微生物學》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菌絲霉素的小分子抗生......

    新研究改寫傳統急性胰腺炎抗生素使用原則

    急性胰腺炎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急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目前全球普遍采用降鈣素原指導急性胰腺炎患者抗生素使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普外胰腺外科教授黃耿文科研團隊最新臨床研究成果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