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3年 Watson Crick 揭示了遺傳物質 DNA 雙螺旋結構,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20世紀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學教授Berg嘗試用來自細菌的一段 DNA 與猴病毒 SV40的 DNA 連接起來,獲得了世界第一例重組 DNA。
但這項研究受到了其他科學家的質疑,因為 SV40病毒是一種小型動物的腫瘤病毒,可以將人的細胞培養轉化為類腫瘤細胞。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第一例基因重組生物技術食品牛乳凝乳酶的商業化生產,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在1990年召開的第一屆 FAO/WHO 專家咨詢會議在安全性評價方面邁出了第一步會議首次回顧了食品生產加工中生物技術的地位,討論了在進行生物技術食品安全性評價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問題。傳統的食品安全性評價毒理學方法已不再適用于轉基因食品。
1993年經濟發展合作組織召開了轉基因食品安全會議,會議提出了《現代生物技術安全性評價,概念與原則》的報告,報告中的“實質等同性原則”得到了各國的認同。
在1996年和2000年的 FAO/WHO 專家咨詢會議,2000年和2001年在日本召開的世界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轉基因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會議對“實質等同性原則”給予了肯定。
在此期間,1998年英國的普茲泰(Pustai Nature 上發表文章報道用轉有植物雪花蓮凝集素的轉基因馬鈴薯飼養大鼠,可引起大鼠器官發育異常,免疫系統受損,這件事如果得到證實,將對生物技術產業產生重大的影響,在經過英國皇家協會組織的評審后,認為該研究存在六條缺陷,所得出的結論不科學;
1999年,美國康乃爾大學在 Nature上發表文章,報道斑蝶幼蟲在食用了撒有轉 Bt 基因玉米花粉的馬利筋草(milkweed),有44%死亡,此事引起了美國公眾的關注,因為色彩艷麗的斑蝶是美國人所喜愛的昆蟲,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個實驗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通過人工將花粉撒在草上,不能代表田間的實際情況。
此外,綠色和平組織的示威游行、印度和德國銷毀轉基因作物試驗田等,這些事件加劇了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疑慮,同時也給科學家提出需要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利用生物技術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