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9-26 22:30 原文鏈接: 邁向開源: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完全開放獲取

      9月23日,自然出版集團(NPG)宣布旗下的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成為首個冠名“自然”品牌的純開放獲取刊物。從2014年10月20日起,《自然通訊》將只接受開放獲取類型的投稿。

      開放獲取是不同于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自然出版集團暨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負責開放研究的董事、總經理柏瑞芝表示,希望通過《自然通訊》的改變,成為開放研究領域的領導者。去年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研論文中已有38%為開放獲取,如今讀者對多學科的開放獲取期刊需求在逐漸增加,希望可以推出一本冠名“自然”品牌并以開放獲取模式出版的高質量科研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表示十分歡迎《自然通訊》走向全面開放獲取,并采用原作者署名的知識共享協議。他認為,這種旨在滿足全面開放獲取需求的決心和努力,肯定會在自然出版集團推動開放科學和開放創新的道路上,強化其市場地位,并進一步讓研發活動因之而受益。

      據悉,自然出版集團還相應采取了進一步的政策措施。《自然通訊》將提供原作者署名(CC BY 4.0版本)的知識共享協議作為默認設置,也可根據作者要求提供其它知識共享協議。論文處理費用(APC)的豁免將提供給納入HINARI項目(衛生互聯網科研獲取計劃)的國家,并視具體情況提供給其它國家的作者。

      對于文章尚在審核階段的作者,或者截至2014年10月19日之前投遞稿件的作者,自然出版集團將尊重其采用訂閱出版或開放獲取出版的選擇。因此,這些訂閱模式的論文在2015年會繼續出版,并提供給機構客戶。惠康基金會、英國研究理事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等主要資助機構都允許資金用于支付論文處理費用。自然出版集團將與作者合作,幫助他們確定用于開放獲取出版的資金。

    相關文章

    Nature:中國釋放政策紅利本土期刊迎發展契機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已崛起為全球最大的科學知識生產國。根據DigitalScience的Dimensions數據庫,去年有近83萬篇文章涉及中國的研究人員,占全球540萬篇文章的約15%。大多數這類......

    論文投稿需謹慎,中科大發布“學術期刊負面清單”

    1月31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了2023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預警名單總計28本期刊,較2021年版本的35本減少了7本,其中20本期刊為今年新增,有3本連續2年進入預警名單。......

    核心學術期刊免收三孩作者版面費是善意還是作秀?

    近日,湖北省社科聯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財會通訊》宣布“對養育三孩家庭的作者免收版面費”一事引發輿論關注。10月11日,湖北省一會計類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財會通訊》在它的官方微信公號發布通知,稱近年來,財......

    《自然》支持多國作家免費以開放獲取形式發論文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月10日對外宣布,自當日起,被世界銀行列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經濟體的70多個國家的作者,如有原創研究被《自然》或《自然》系列研究期刊接受發表,就可免費以金色開放獲取(......

    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圖書出版達2000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82.shtm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

    專家由知網談如何走出知識分享困境

    學者勝訴中國知網,在學術圈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關注案件本身,到探討作者、期刊、數據庫平臺三者的責權利關系,本報對此作了連續報道。在信息爆炸、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知識分享卻面臨“困境”:高水平學術......

    專家由知網談如何走出知識分享困境

    學者勝訴中國知網,在學術圈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關注案件本身,到探討作者、期刊、數據庫平臺三者的責權利關系,本報對此作了連續報道。在信息爆炸、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知識分享卻面臨“困境”:高水平學術......

    毫無爭議|國刊之光CellResearch獲最新期刊國際影響力第一

    12月6日上午,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線上......

    發論文越來越難了:學術刊發文量連續6年下降

    數據來源及統計方法本文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該平臺收錄了中文學術期刊8730余種,含《總覽》收錄的期刊1960余種。為了保證數據樣本足夠多以及數據的準確性,檢索的論文數量全部是2008~2020年發......

    Medicine:開放獲取對于百年期刊的影響

    2015年之前,Medicine還是一本專注于傳染病學領域、每期只刊發少量綜述性文章的小眾期刊。從1922年創刊到2014年,它的作者基本上都來自歐美發達國家,幾乎沒有中國作者。而從2015年以后,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