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開源: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完全開放獲取
9月23日,自然出版集團(NPG)宣布旗下的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成為首個冠名“自然”品牌的純開放獲取刊物。從2014年10月20日起,《自然通訊》將只接受開放獲取類型的投稿。 開放獲取是不同于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為用戶免費提供學術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務。自然出版集團暨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負責開放研究的董事、總經理柏瑞芝表示,希望通過《自然通訊》的改變,成為開放研究領域的領導者。去年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研論文中已有38%為開放獲取,如今讀者對多學科的開放獲取期刊需求在逐漸增加,希望可以推出一本冠名“自然”品牌并以開放獲取模式出版的高質量科研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表示十分歡迎《自然通訊》走向全面開放獲取,并采用原作者署名的知識共享協議。他認為,這種旨在滿足全面開放獲取需求的決心和努力,肯定會在自然出版......閱讀全文
邁向開源: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將完全開放獲取
9月23日,自然出版集團(NPG)宣布旗下的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成為首個冠名“自然”品牌的純開放獲取刊物。從2014年10月20日起,《自然通訊》將只接受開放獲取類型的投稿。 開放獲取是不同于傳統學術傳播的一種全新機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權益的
《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開放獲取期刊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前者2月4日發表了首批論文,后者于2月12日開放投稿入口。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了解,《通訊—材料》刊發材料科學各個領域的重要研究,包括材料學與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
自然集團開放總監談開放獲取:讓科學走向開放
十一年前的這一周,幾家科研機構和學術出版社共同在柏林提出了后來被稱為“開放獲取運動”的基本原則,并由此形成了《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開放獲取的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 and Hu
《自然》社論:論文開放獲取遭遇挫折
4月9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就論文開放獲取撰寫社論,指出了開放獲取模式目前遇到的困難,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2012年,英國宣布計劃將所有公共資金支持的科學研究論文免費提供獲取。但在這三年時間里,這項計劃經歷了一些波折。 英國研究理事會(Research Councils UK)稱,七個英國國
自然科研新增三大開放獲取期刊
9月6日,自然科研進一步擴大開放獲取期刊陣容,新增三個跨學科領域的開放獲取期刊,即《通訊—生物學》《通訊—化學》《通訊—物理學》。它們僅以在線形式出版,發表原作者署名知識共享協議(CC-BY)下的開放獲取內容。 “我們希望新的‘通訊’系列也能像《自然—通訊》和《科學報告》那樣獲得成功。” 自
《自然》執行主編:質量是數字開放獲取成敗關鍵
????? 1869年,《自然》雜志在英國創刊,現已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有名望的頂級學術刊物之一。自創刊近150年以來,《自然》始終如一地報道全球自然科學領域中最重大、最前沿的發現。時至今日,它仍是世界上影響因子最高的科學期刊。2014年,該刊的影響因子已達41.456。 與大
《自然》新推出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
據《自然》網站消息,《自然》近日新推出了一本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接受來自包括生物學、化學、物理和地球科學在內的所有自然科學領域的投稿。 據悉,《科學報告》將采取在線發表的形式,實行開放獲取(Open Access)
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圖書達2000部
施普林格·自然于2012年推出專門的OA圖書出版計劃,開創OA 圖書模式。2018 年,其OA圖書出版計劃包括500部OA圖書,章節下載量超過3000萬。四年之后,其OA 圖書總產出增至以前的4倍,圖書章節下載量超過兩億,支持了全球各地的作者和讀者。這些OA圖書的高使用率、高重用率及高可獲性促進了全
《自然》支持多國作家免費以開放獲取形式發論文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月10日對外宣布,自當日起,被世界銀行列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經濟體的70多個國家的作者,如有原創研究被《自然》或《自然》系列研究期刊接受發表,就可免費以金色開放獲取(金色OA,一經出版就立即對所有人免費開放)形式發表該研究。 施普林格·自然稱,此舉是考慮到這些國
《自然》關注中國相關機構支持論文開放獲取
12月5日,《自然》在題為《中國支持拆除“收費墻”大膽計劃》的新聞(以下簡稱新聞)中報道,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科研及資助機構將大力支持論文開放獲取。新聞評價:“這將是‘開放獲取’運動的強心劑。” 在剛剛召開的第14屆柏林開
自然和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共促開放獲取
施普林格·自然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學圖書館)9月25日簽署合作協議,將通過GoOA平臺提供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的完全開放獲取的期刊和書籍,以滿足中國科研人員對高質量開放獲取內容日益增長的需求。 GoOA是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出資建設、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負責運營的非商業服務,旨在為中國科研
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圖書出版達2000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82.shtm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10月27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其開放獲取(OA)圖書出版實現快速增
自然在歐洲四國有超70%作者采用金色開放獲取
據悉,施普林格·自然最近迎來一個新的里程碑,該集團在歐洲四國有超過70%的通訊作者已采用金色開放獲取發表文章,其中英國、瑞典、荷蘭、奧地利分別在77%、90%、84%和73%以上。 據介紹,在全球范圍,施普林格·自然發表的研究論文有27%采用了立即開放的金色開放獲取模式。這些作者通過純開放獲
David:《自然》期刊在開放獲取與知識創新交互中升華
“科學家通過提供最棒的論文支持《自然》(Nature)雜志,審稿人以其甄審慧眼提升期刊質量,而新聞評論家則揭示科學事件要義為刊物增色……正是這些努力,讓《自然》雜志的編輯們熟知最新科學技術進展,了解前沿熱點與難點……”英國《自然》雜志出版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CEO)Davi
施普林格·自然已出版逾125萬篇開放獲取文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41.shtm 施普林格·自然最新年度進展報告封面。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近日發布最新年度進展報告顯示,目前已出版逾12
施普林格·自然與吉林大學簽署開放獲取出版協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917.shtm
開放獲取新刊《細胞發現》將問世
今天,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自然出版集團(NPG)舉行《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合作出版續約儀式,這是雙方繼2006年首次合作以來的第二次續約合作。此外,雙方還將合作出版期刊《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這將是中國第一本廣譜的生命科學類開放獲取期刊。 《
Cell、Nature、Science發布開放獲取新政
Nature 2020年11月24日,施普林格自然宣布,從2021年1月開始,研究成果被《自然》系列期刊錄用的作者將可以選擇開放獲取出版,文章處理費為9500歐元(約合11300美元)。 同時,施普林格自然還推出一項開放獲取試驗項目,作者只需投稿一次,就有機會將論文發表在項目試點期刊中的一本
以開放獲取加速科研發展
作為科研出版的全球重要趨勢之一,開放獲取通過架設知識共享新途徑,實現跨越地理、經濟和學科等界限的、更高效的知識交流。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出版的文章約占全球科研產出量的20%。同時,中國也是全球范圍內通過開放獲取發表文章最多的國家,文章質量也呈逐步上升趨勢。 為了表彰國際期刊中來自中國的
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論文突破百萬篇-中美占比最高
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12月3日發布消息說,其2005年至今,已發表100萬篇一經出版就立即對所有人免費開放的金色開放獲取(OA)原創研究和綜述論文,中國和美國在這當中占比最高,均為15%左右。 施普林格·自然由此成為全球首家發表金色開放獲取論文突破百
自然出版集團與復旦大學出版社將推出開放獲取新刊
2015年7月6日,自然出版集團和復旦大學出版社今天宣布,雙方將借助復旦大學及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的學術優勢,合作出版開放獲取期刊npj Molecular Phenomics (《npj-分子表型組學》)。合作簽字儀式于今天在復旦大學舉行。該刊將從2015年10月開始接受投稿。 新刊將為表
《自然通訊》:火山噴發企鵝遭殃
氣候和海冰覆蓋范圍的長期變化并非南極帝企鵝面臨的唯一問題:一項新研究顯示,火山也會讓它們傷亡慘重。 巴布亞企鵝在南極半島離岸水域的Ardley島上占有廣闊的繁殖區域。6700年前,這種長有橙色喙的企鵝最先出現在這座島上。而且,之前有研究顯示,迄今為止,氣候和海面溫度的變化對巴布亞企鵝有利。
英議員要求改革開放獲取計劃
圖片來源:英國下議院商業、創新和技術委員會 英國國會議員正催促政府改變其開放獲取出版業的過渡計劃。在9月1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國會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表示,政府應該鼓勵更多地使用免費機構知識庫,而不是過多使用開放獲取出版物,后者按照每頁收取費用。 “當大學的預算承受
美綜合法案推動開放獲取
近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綜合性經費法案,這標志著該國國會朝著聯邦經費資助的研究項目應公開其成果的方向邁出了一小步。但是,這個為期一年的條款只適用于特定機構,其中,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研究巨頭已經有了一個相似的政策。 相關條款淹沒在長達1582頁的法案中,屬于覆蓋勞動部、健康和人類服務
論文開放獲取是否大勢所趨?
據《科學》網站報道,一項最新調查研究顯示,當科學家作為期刊讀者時,他們會覺得論文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挺好的,但當要科學家自己向OA期刊投稿時,他們卻對這種形式持懷疑態度。 這項名為“開放獲取出版研究計劃(the Study of Open Access Publi
中外大規模開放獲取轉換協議簽署
10月1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圖書館長聯席會(JULAC)的所有成員圖書館與施普林格·自然達成開放獲取轉換協議(TA)。據悉,這是中國學術機構與國際出版商達成的區域層面的最大規模轉換協議,每年將帶來超過700篇開放獲取(OA)文章的發表。 近年來,中國科研產出數量和質量不斷攀升,此次協議的簽
科學家對開放獲取存在矛盾心理
科學家普遍支持使研究論文能夠自由獲取,但是卻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論文刊登在所謂的開放獲取期刊上。這些發表在開放獲取刊物上的論文一經出版就能立刻免費獲取。《科學》雜志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與傳統期刊相比,一些科學家懷疑開放獲取刊物的質量和影響力。 一般而言,傳統期刊的收益主要依靠訂閱,而開放獲
威立收購Hindawi以提升開放獲取能力
近日,記者從Wiley獲悉,約翰威立父子公司以2.98億美元收購了一家開放獲取(OA)出版業的創新者Hindawi Limited,以提升其開放獲取出版項目能力。 開放獲取是一種迅速發展的學術出版模式,允許同行評議的文章被立即閱讀和共享,使重要的研究成果廣泛可用。近年來,金色開放獲取作為一種開放
《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90.shtm 日前,中國科協與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商協會(STM)在國內外同期發布《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中、英文版。作為首個全景展現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進程的專題文獻,該
《自然通訊》——老人為何更易得流感
秋冬季節是流感高發期,尤其對65歲以上人群構成了威脅。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流感?美國科學家11月9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項新研究提供了線索。 密歇根大學教授Daniel Goldstein帶領的團隊調查了為什么肺部的第一道防線——肺泡巨噬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受損。 這些巨噬細胞是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