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空間輻射生物研究室科研人員,在具有更接近人體生理特性的三維(3D)培養細胞輻射抗性內在機理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3D培養是一種基于基質膠為支架的新型細胞培養模式,其具有更接近人體的生理特性(圖1),在生命現象與藥物效應測試研究中日漸廣泛。前期的研究顯示,與單層(2D)培養細胞相比,3D結構細胞具有一定的輻射抗性,其相關機理還不清楚。DNA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方式,能夠導致 DNA序列不發生變化,但基因表達卻發生了可遺傳的改變。異常的DNA甲基化可能導致腫瘤發生、自身免疫病、衰老、神經精神異常等多種疾病。
從DNA甲基化角度,研究人員發現,輻射后2D與3D細胞整體甲基化水平均降低。但在3D細胞中,多個周期調控關鍵基因(RBL1,CCND1,CCNF等)表達較低;3D細胞輻射后,這些基因自身高甲基化的啟動子發生明顯的去甲基化,基因的表達水平顯示明顯的上調,而在2D培養細胞中無此現象發生。深入的研究顯示,3D細胞RBL1啟動子甲基化引起的低表達與其輻射抗性有較大關系(圖2)。
研究表明:3D細胞培養是更接近人體生理特性的生命現象研究模型;RBL1啟動子甲基化導致3D細胞的輻射抗性,為靶向調控RBL1,增加臨床癌癥放療指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新的靶點。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衛計委重大疾病預防專項和國家儀器設備重大專項資助。
研究成果發表在Oncotarget, 2016 (DOI: 10.18632/oncotarget.12647)。
圖1 2D與3D結構細胞培養表型特征(A)與器官樣表面標志物的差異表達(B-F)
圖2 3D細胞中RBL1通過甲基化調控參與輻射應答,影響細胞輻射抗性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揭示了具有更接近人體生理特性的三維培養細胞輻射抗性內在機理,為臨床癌癥放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治療靶點。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腫瘤靶向》。論文第一作者、該所在讀博士潘冬介......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揭示了具有更接近人體生理特性的三維培養細胞輻射抗性內在機理,為臨床癌癥放射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治療靶點。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腫瘤靶向》。論文第一作者、該所在讀博士潘冬介......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空間輻射生物研究室科研人員,在具有更接近人體生理特性的三維(3D)培養細胞輻射抗性內在機理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3D培養是一種基于基質膠為支架的新型細胞培養模式,其具有更接近人體......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空間輻射生物研究室科研人員,在具有更接近人體生理特性的三維(3D)培養細胞輻射抗性內在機理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3D培養是一種基于基質膠為支架的新型細胞培養模式,其具有更接近人體......
日前,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研究組成功利用三維培養,將皮膚細胞變成神經干細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生物材料》。2006年,山中伸彌利用逆轉錄病毒轉基因的方法實現體細胞重編程,產生誘導性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