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全國有兩個地方,院士多到要用大巴一車一車裝。
一個是開會時候的北京,另一個就是日常的綿陽。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三線小城,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硬核”一面。
四川的院士一半都在綿陽
2001年7月,國務院做出了建設綿陽科技城的決定。從此,綿陽成為我國唯一的科技城。
這座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75萬的西南小城,聚集了數十萬科技人才。
更加令人驚訝的是,這里院士“濃度”極高。
截至目前,在綿“兩院”院士共有30位,占在川院士人數的一半。院士數量如此之多,與綿陽深厚的軍工“家底”離不開關系。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產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整體搬遷至綿陽。這所“兩彈一星”功勛研究所的扎根,為綿陽帶來了雄厚的軍工科研資源。
不僅如此,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和西南磁學研究院為代表的18家國防科研院所,也為綿陽的科技發展輸送了強大的科研資源和人才支撐。
此外,綿陽市政府對于科學研究的投入強度也一直穩居四川省第二。
軍工“老大哥”
而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綿陽就已經是一座以工業立身的城市。
當時國內唯一的機載火控雷達生產基地(現長虹)、以生產二次雷達系統為主的大型骨干企業國營第七八三廠(現九洲)、冶金工業部長城鋼廠(現攀長鋼)等硬核國營軍工大廠都在綿陽從無到有。
他們也在綿陽在這塊沃土上,創造了無數個工業奇跡。當時綿陽的兩個大企業長鋼與長虹營收顯赫全國,一度被稱為“地上長鋼,天上長虹”。
如今,在躍進路上還留存著大三線建設時期[注]的工廠舊址。這條寬10米、長500多米的小街,曾經容納上萬名職工,GDP占據全市半壁河山,占全省電子行業總產值的1/ 3。
1958年,國營第七八三廠興建
也有一些軍工大廠永遠停留在了那個紅色的年代,“朝陽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戰士使用的炮彈很多來自綿陽朝陽廠。然而后來,軍轉民失敗而破產的朝陽廠,終究未能迎接到新時代的太陽。
被時光遺忘的“朝陽廠”
歷史的洪流向來不會留給人們過多的機會回望。是囿于過去的輝煌還是重開劇本,綿陽選擇了后者。
“華麗轉身”為硬核科創之城
從軍工老大哥華麗變身為科創“新貴”,綿陽這一大步,拿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也是制勝一招。
綿陽的軍工實力在全國數一數二,如何將殷實的軍工“家底”融進民用科技發展,關鍵在于技術轉移轉化。
擁有深厚軍工底蘊的長虹,是綿陽“軍轉民”過程中第一個吃螃蟹的。從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到支持“神舟”系列、“嫦娥”工程,長虹帶領綿陽率先蹚出了一條新路線。
隨后,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在綿揭牌運營。
這使得原本深藏“閨中”的一大批大型科學儀器——中國綿陽研究堆、“神光三號”主機、綿陽風洞群及超高功率脈沖強流加速器“聚龍一號”等得到了廣泛應用。
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綿陽從沒落的“軍工老大哥”一舉變身成功,并在諸多科創領域創造了“第一”。
從發射首個以其城市命名的火箭,到研發出中國首臺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從國內首家規模最大的核醫療健康產業基地,到長虹牽頭提交的全球首個“區塊鏈+物聯網安全”國際標準……
如今的綿陽,依舊清麗可人,在它秀美的外表之下,除了那段投身國防尖端科技的崢嶸歲月外,還逐漸形成了屬于新時代的硬核氣質。
它,正在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前進。
注:三線建設是指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是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中科院審議通過“改進院士遴選機制、維護院士稱號純潔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選,2023年院士增選意義重大。中國紀檢監察報發布的《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選人公示階段取消......
任繼周受訪者供圖又一年綠樹蔭濃、鳴蟬聲聲,任繼周迎來了人生中第100個夏天。盡管雙眼視力有限,他仍然堅持每天工作5個小時。他還有晝思夜夢的事業尚未完成,還有念茲在茲的草業后學掛在心上,總想著再做點什么......
6月28日,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廣州番禺校區舉行,“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老校長鐘南山出席畢業典禮。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廣州醫科大學微......
周濟,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發明了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磁介質材料,解決了無源電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我國片式電感器和無源集成產業的形成和......
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的“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簡稱九院)曾經的“大本營”,也是最重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鄧稼先任九院院長時的故居就坐落于此。不久前,曾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中......
魏炳波 受訪者供圖不久前,我國“太空家園”傳來好消息,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已在軌穩定運行3年。我國首個空間材料科學實驗室的創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魏炳波欣慰地看到,3年......
李惠 受訪者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惠是一名橋梁工程專家,研究方向為橋梁智能科學與技術,即通過人工智能與橋梁工程學科交叉監測橋梁結構健康狀......
進入信息時代,芯片已然成為處理信息的“大腦”。在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里封裝數十億個晶體管,堪稱人類最復雜的壯舉之一。可是,當數據量指數性爆發,僅憑集成更多晶體管不再“一招鮮”,元器件的發熱問題成為限制算力......
聯合國一項統計顯示,80%以上的人類活動都要和時空發生關聯。李德仁說,地球空間信息研究者就是要為人們提供與位置有關的信息,即“4個right”服務:在規定的時間(righttime)將所需位置(rig......
6月24日,85歲的兩院院士李德仁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德仁表示,將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其中,500萬元將交給武漢大學“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300萬元交給武漢大學“朱裕璧醫學獎”。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