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一種最具侵襲性和致死性的腦瘤,盡管患者進行了治療,但GBM的復發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其往往會在手術邊緣之外或遠離原發性腫瘤的地方復發,這就突出了腫瘤浸潤在這種惡性疾病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目前研究人員對于驅動GBM浸潤背后的潛在分子機制知之甚少,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上題為“Remote neuronal activity drives glioma progression via Sema4f”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動物模型進行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的過程,即遠離原發性腫瘤位點的神經元是如何刺激來自膠質母細胞瘤中的基因進行表達,隨后再誘發腫瘤發生浸潤的。
文章第一作者Emmet Huang-Hobbs說道,此前研究結果揭示了GBM和大腦周圍區域神經活性增加之間的關聯,這或許能促進腫瘤的發生進展。為了研究神經元是如何刺激GBM發生浸潤的,研究人員首先確定了哪些神經元群體能促進膠質瘤的侵入,他們推測,位于原發性腫瘤對側皮質半球的胼胝體投射神經元(CPNs,callosal projection neurons)或會促進這一現象,CPNs能沿著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延伸到整個大腦中,胼胝體是連接左右大腦半球的一條白質組織。
研究者表示,切斷胼胝體或能消除神經元活性依賴的GBM浸潤加速,而這是在完整的對照下所觀察到的結果,而支持完整的胼胝體是促進膠質瘤進展的必要條件,且能表明胼胝體投射神經元的長距離投射在驅動GBM浸潤的過程匯總。這一研究發現指出,GBMs能接受來自一系列大腦區域的神經元輸入,這就意味著暴露于多種神經活性化合物或會潛在影響腫瘤的生長,目前研究人員非常清楚地知道,腫瘤-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要比此前認為地更為廣泛。
通過聯合研究后,研究人員又發現,GBM和胼胝體投射神經元之間存在一種雙向對話,胼胝體投射神經元能促進腫瘤的浸潤,而且腫瘤也會影響神經元的連接或突觸;腫瘤會重塑局部的神經元突觸,并直接進行突觸連接,當然,這也提出了其能改變遠離原發性腫瘤的區域中的大腦回路活性的可能性。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這些觀察背后的機制細節,研究人員發現,浸潤的腫瘤群體富含軸突引導基因,包括SEMA4F,其被識別為膠質瘤進展和神經元活性依賴性腫瘤浸潤的必要因子,有意思的是,SEMA4F還能促進神經元的過度活性。
研究者Huang說道,綜合來看,我們提出了一種模型,其中神經元能促進來自膠質瘤中的基因進行表達,從而就能驅動腫瘤的浸潤以及自身的突觸活性;而更好地理解GBM和胼胝體投射神經元之間的雙向對話或許是改善大腦腫瘤療法的重要一步。
綜上,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遠端的神經元亞群或能促進腫瘤的惡性進展,同時研究人員還揭示了由神經元活性所調節的膠質瘤進展的新型分子機制,有望幫助開發治療人類膠質母細胞瘤的新型靶向性療法。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借助由腦組織創建的神經元及其連接圖——“連接組”,再結合人工智能(AI),美國與德國科學家達成了此前從未實現的突破:無需對活體大腦進行任何檢測,便能預測單個神經元的活動。數......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借助由腦組織創建的神經元及其連接圖——“連接組”,再結合人工智能(AI),美國與德國科學家達成了此前從未實現的突破:無需對活體大腦進行任......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大腦各區域是如何交流、整合信息,最終形......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大腦各區域是如......
構建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讓模型具有更加廣泛和通用的認知能力,是當前人工智能(AI)領域發展的最大目標。目前流行的大模型路徑是基于“尺度定律”(ScalingLaw)去構建更大、更深和更寬的神經網絡,可......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諸如創傷、中風、癲癇和多種神經變性疾病等人類神經系統疾病通常會導致神經元的永久性喪失,且會引起大腦功能的嚴重損傷;目前的療法選擇非常有限,主要是由于更換丟失的神經元的挑戰。直接對神經元進行編程或許能提......
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通訊》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工具——QDyeFinder,其可從小鼠大腦的圖像中自動識別和重建單個神經元。該過程涉及使用超多色標記協議去標......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非侵入性技術,將全息聲學設備與基因工程相結合,能夠精確瞄準大腦中的目標神經元,并能在多個患病腦區同時精確調節選定的細胞。這項概念驗證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