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特種設備檢驗協會關于舉辦首屆“特種設備無損檢測新技術論壇”線上分論壇——2023年“面向人工智能的高速載運設施無損檢測監控技術國際研討會暨研究生無損檢測技術學術創新論壇”通知
各有關單位及人員:
無損檢測是保障產品質量和服役安全的關鍵技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無損檢測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展,智能化、常態防范和場景高適應性成為當前檢測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十四五”期間,無損檢測將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科技加速碰撞融合,快速檢測、智能檢測、在線檢測、云檢測等會形成新的技術增長點,行業發展也會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為更好地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重要指示,促進行業技術交流和技術水平提升,中國特檢協會檢測評價工委會將于2023年5月25日至26日舉辦首屆 “特種設備無損檢測新技術論壇”(福州),同時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舉辦2023年“面向人工智能的高速載運設施無損檢測監控技術國際研討會暨研究生無損檢測技術學術創新論壇”作為福州論壇的線上分論壇。福州線下主論壇于5月25日上午在福州開幕,南京線上分論壇于5月25日下午開幕。
現將首屆“特種設備無損檢測新技術論壇”線上分論壇——2023年“面向人工智能的高速載運設施無損檢測監控技術國際研討會暨研究生無損檢測技術學術創新論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會議主題
無損檢測、監控與健康管理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
二、會議組織
主辦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特種設備檢驗協會檢測評價工作委員會
承辦單位:中國特種設備檢驗協會
高速載運設施的無損檢測監控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儀器儀表學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
協辦單位:江蘇省計量測試學會
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
文物無損檢測與安全溯源江蘇省文化和旅游重點實驗室
南京市計量測試學會
南京派光高速載運智慧感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會議時間與參會方式
會議時間:2023年5月25日至2023年5月26日。
參會方式:具體參會信息詳見后續通知。
四、會議內容
論壇研討由專家講壇和研學論壇兩部分組成。
1、專家講壇部分邀請了十幾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作大會報告,具體日程安排將通過江蘇省儀器儀表學會、高速載運設施的無損檢測監控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微信公眾號及官方網站予以發布。
2、研學論壇部分將圍繞相關領域做論文交流和研討,有關專家針對每篇會議交流報告進行點評。
3、會議將圍繞但不限于以下領域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討:
(1)無損檢測與健康監測:
① 電磁無損檢測技術;
② 相控陣激光超聲、電磁超聲技術;
③ 智能結構傳感技術及結構健康監測;
④ 其他無損檢測技術。
(2)光電感知與智能系統:
① 光電傳感技術;
② 計算機視覺技術。
(3)多維感知與智能健康管理:
① 智能信息處理與自適應系統;
② 環境感知、導航及控制;
③ 航空裝備智能感知與健康管理。
(4)先進機器人與精密系統:
① 精密驅動與定位;
② 并聯機構/機器人。
(5)文物無損檢測與安全溯源:
① 文物溯源特征;
② 文物無損檢測技術;
③ 文物特征提取方法;
④ 文物虛擬呈現。
4、本論壇投稿論文與首屆“特種設備無損檢測新技術論壇”共享,將統一收錄到論壇論文集或摘要集中,并擇優推薦到《中國特種設備安全》(含增刊)、《數據采集與處理》及相關領域高水平期刊發表;論壇還將評選出優秀論文并發放相關獎項。
五、參會人員
1、國內外無損檢測領域特邀專家、學者。
2、與會議研討內容相關的研究院所、企業代表。
3、高校師生。
六、征文
1、征文范圍:與研討內容相關的理論、方法、技術、標準、管理、應用等方面的內容。應用范圍可以涉及無損檢測技術在軌道交通,金屬/非金屬性能檢測、材料疲勞及傷損檢測,焊縫檢測,核電、風電設備檢測,天然氣、石油、海油管道檢測、文物檢測等多方面。
2、征文投稿截止時間:2023年4月28日。投稿請按照論文模板提交全文或摘要,格式參見 http://jsiacs.cn/index.php?c=msg&id=4108&。
請將論文以PDF格式連同投稿回執發至shiyunuaa@nuaa.edu.cn及gejiuhao@nuaa.edu.cn。
七、參會費用
參加本線上分論壇不收取費用。
八、聯系方式
石 玉:13813830869,shiyunuaa@nuaa.edu.cn
葛玖浩:15563946792,gejiuhao@nuaa.edu.cn
人工智能(AI)技術在天文學領域應用效果如何?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北京時間3月6日凌晨在線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一種新型機器學習方法或能讓天文學家更快確定雙中子星合并的位置。論文作者表示,這是通過......
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開創性的人工智能驅動技術,它能揭示納米粒子的隱秘運動,而納米粒子在材料科學、制藥和電子學中至關重要。通過將人工智能與電子顯微鏡相結合,研究人員現在可以直觀地看到以前被噪聲掩蓋的原子......
今天(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接受記者采訪。懷進鵬表示,教育部今年將會推出國家戰略行動,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科技發展中更好地加快加強人才培養。一......
近日,湖北省武漢市發布《武漢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支持關鍵技術突破,組織實施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給予單個項目最高2000萬元資金支持。這是繼《武漢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
2025年全國兩會大幕開啟,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尤其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的部署,備受矚目。一、新興產業培育與創新......
2025年3月4日,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本次兩會不僅承擔著總結規劃成果的使命,更需為“十五五”謀篇布局。在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科學儀器、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轉......
“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科技創新領域已成為今年中國兩會的熱門話題,吸引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巴基斯坦《論壇快報》指出,中國對技術自主和創新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人工智能(AI)有望成為兩會討論的焦點......
“人工智能的未來屬于年輕人,而我們的責任是為他們鋪就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3月2日,正值高考百日沖刺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通過線上直播,與全國考......
財聯社3月3日訊,《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印發。其中提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終端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含深度”進一步提升,產業生態持續豐富,......
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ML)作為AI的關鍵,在處理大量數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因此在醫學診斷、疾病預測、圖像分析、健康管理、治療效果和預后預測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醫學領域展現出了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