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大幕開啟,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尤其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的部署,備受矚目。
一、新興產業培育與創新融合發展
報告指出,要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這些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推動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二、制造業升級與人工智能賦能
推動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報告強調,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
三、民生保障與藥品集采優化
在民生保障方面,報告提出要優化藥品集采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藥品集采政策的優化,將進一步降低藥品價格,減輕患者負擔,同時確保藥品質量和供應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
2025年,政府將聚焦創新與民生,以新興產業培育、制造業升級和民生保障為重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通過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為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開啟“十五五”良好局面奠定堅實基礎。
以下內容來自中國政府網文字摘登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一年來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一年來,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穩定工業經濟運行,推進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制造業投資增長9.2%。新培育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商業航天、北斗應用、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制定修訂環保、安全等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左右。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一年來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一年來,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強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40%。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更趨活躍。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強產業統籌布局和產能監測預警,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加快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進一步擴范圍、降門檻,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開展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深入推進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作,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經典產業。
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擴大5G規模化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更好發揮其在促創新、擴消費、穩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國家實驗室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增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輻射帶動能力。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快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發揮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的輻射作用,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優化外籍人才服務。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推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加強東中西部人才協作。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鉆研、厚積薄發。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動“三北”工程標志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
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重點用能用水單位節能節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項目。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發展海上風電,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強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推進編制動態調整,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完善薪酬制度。改善病房條件,以患者為中心持續改善醫療服務。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加強護理、兒科、病理、老年醫學專業隊伍建設,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優化藥品集采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統籌做好重點傳染病防控。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穩步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促進分級診療。全面建立藥品耗材追溯機制,嚴格醫保基金監管,讓每一分錢都用于增進人民健康福祉。
人工智能(AI)技術在天文學領域應用效果如何?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北京時間3月6日凌晨在線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一種新型機器學習方法或能讓天文學家更快確定雙中子星合并的位置。論文作者表示,這是通過......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超過3.6萬億元,達到36130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3.6萬億元的研發投入,展現......
3月5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發布,醫藥領域再次成為政策焦點!從創新藥研發支持到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從生物制造產業培育到外資準入開放試點,政策部署直擊行業痛點。老百姓,錨定2025年核心發展數據:......
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開創性的人工智能驅動技術,它能揭示納米粒子的隱秘運動,而納米粒子在材料科學、制藥和電子學中至關重要。通過將人工智能與電子顯微鏡相結合,研究人員現在可以直觀地看到以前被噪聲掩蓋的原子......
今天(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接受記者采訪。懷進鵬表示,教育部今年將會推出國家戰略行動,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科技發展中更好地加快加強人才培養。一......
中微達信低溫量子計算測控系列產品。在全球科技競爭的賽道上,量子科技作為前沿領域,正散發著耀眼光芒,成為各地競相布局的產業新方向。近日,記者走進成都科技創新一線,實地探訪“黑科技”背后的創新故事。不久前......
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應用基礎研究被視為突破“卡脖子”技術、連接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關鍵橋梁。如何讓這座橋梁更好地發揮作用?讓實驗室的突破更快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痼疾?兩會期間......
近日,湖北省武漢市發布《武漢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支持關鍵技術突破,組織實施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給予單個項目最高2000萬元資金支持。這是繼《武漢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
近期,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更好服務新型工業化》文章中表示,“深入研究完善發行上市、私募創投等制度安排,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和適配性”。科創板作......
2025年全國兩會大幕開啟,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尤其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的部署,備受矚目。一、新興產業培育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