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3-01 11:27 原文鏈接: 遺傳發育所個體水平發現單堿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人類遺傳疾病和農作物農藝性狀很多情況下是由基因組中的單個或少數核苷酸的突變引起的。因此,基因組中關鍵核苷酸變異的鑒定與定向修正是人類遺傳疾病治療及動植物育種的重要方向。基因組編輯工具單堿基編輯器的開發,為定向編輯和修正基因組中的關鍵核苷酸變異提供了重要工具,展現了其在遺傳疾病治療與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等方面潛在的重大應用價值。單堿基編輯器主要分為兩類,胞嘧啶單堿基編輯器(CBE)與腺嘌呤單堿基編輯器(ABE),分別由胞嘧啶脫氨酶或改造的腺嘌呤脫氨酶與nCas9蛋白融合而來,對應地可在基因組中的靶向位點實現C>T或A>G的堿基編輯。目前,CBE與ABE已在多個物種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對它們脫靶效應的檢測還很不充分,數據主要來源于體外實驗研究或者對利用生物信息學軟件預測的有限的靶序列相似位點的檢測,CBE與ABE在體內全基因組范圍的脫靶效應還未得到評估。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在植物中對BE3(基于融合rAPOBEC1胞嘧啶脫氨酶的CBE系統)、HF1-BE3(高保真版本BE3)與ABE單堿基編輯系統的特異性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評估,首次在體內利用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全面分析和比較了這三種單堿基編輯系統在基因組水平上的脫靶效應。該研究對經過不同單堿基編輯系統轉化的56棵T0代水稻植株與21株對照植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進一步序列統計分析發現,經過單堿基編輯系統處理后,基因組內的插入或刪除(indels)突變的數量與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變化,但是BE3與HF1-BE3,無論是在有無sgRNA的情況下,均可在水稻基因組中造成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且大部分為C>T類型的堿基突變。與經過農桿菌轉化但不含任何堿基編輯系統的對照植株相比,BE3系統和HF1-BE3系統處理的植株在基因組范圍內的C>T SNVs分別增加了94.5%和231.9%,大約額外產生了98個C>T SNVs和242個C>T SNVs。重要的是,與Cas-OFFinder軟件預測結果比較發現,這些額外增加的C>T SNVs絕大多數并不在現有軟件可以預測到的脫靶位點。此外,這些C>T變異在染色體間均勻分布,但呈現出在轉錄活躍區富集的趨勢。這些區域傾向于釋放單鏈DNA為胞嘧啶脫氨酶提供合適的底物。研究還發現,與CBE系統相反,ABE系統表現出非常高的特異性。ABE處理的植株與對照植株在全基因組范圍內的SNVs數量基本一致。

      綜上,該研究表明現有BE3和HF1-BE3系統,而非ABE系統,可在植物體內造成難以預測的脫靶突變,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提高其特異性。該工作創新性地利用相似遺傳背景的克隆植物及全基因組重測序解決了以前大量異質細胞序列分析的復雜性。實驗結果于2月28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志(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w7166)。高彩霞研究組博士生靳帥、宗媛以及梁承志研究組工作人員高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彩霞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梁承志、王道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邱金龍、四川農業大學博士欽鵬和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張峰也參與了該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與中科院項目經費的資助。

    圖片.png

    圖: (A)實驗流程與設計。(B)比較BE3、HF1-BE3和ABE系統在全基因組范圍內產生的C>T SNVs的個數。(C)BE3、HF1-BE3和ABE系統在基因組內各個功能區域內C>T SNVs占總C>T SNVs的比例。(D)比較BE3、HF1-BE3和ABE系統在高轉錄區內C>T SNVs占總C>T SNVs的比例。


    相關文章

    廣州生物院開發出新型雙堿基編輯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在新型堿基編輯器開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獲得了可同時兼具當前多種單堿基編輯器及CRISPR/Cas9基因編輯功能的多功能堿基編輯器,可廣泛地誘導產生多......

    新突破:把突變蛋白“變成”健康蛋白的基因治療方法

    今日最新一批《自然》論文如期上線,其中來自CRISPR領域大牛劉如謙(DavidLiu)教授團隊的一篇論文引起醫藥行業的關注。使用單堿基編輯方法,該團隊提供了一種進行基因治療的全新思路,有望打開罕見遺......

    單堿基編輯首次應用于非人靈長類模型

      5月20日美國遺傳學家團隊近日首次在非人靈長類模型中,實現了對一種名為PCSK9基因剪接位點的高效精準編輯。這一成功意味著,只需單次注射,便可持久抑制肝臟中PCSK9基因的表達......

    上海科技大學等團隊構建新型高精準堿基編輯系統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佳、免疫化學研究所教授楊貝,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楊力與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教授殷昊合作研究構建了一種高精準堿基編輯系統,并依據其特性命名為變形式堿基編輯系......

    利用單堿基編輯器實現多位點單堿基編輯DMD及HGPS豬模型

    6月28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課題組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表了題為Efficientbaseeditingformultipl......

    陳子江團隊人源分裂期胚胎介導高效的單堿基編輯!

    基礎編輯器能夠在不引起雙鏈斷裂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轉換,目前已成功應用于小鼠和人類胚胎的基礎校正。與小鼠相比,人類胚胎中的堿基編輯效率通常較低(低于30%),這常常導致鑲嵌現象,而且還限制了當前基礎編......

    人分裂期胚胎介導高效的單堿基編輯研究獲進展

    5月23日,GenomeBiology發表了一篇題為《人分裂期胚胎介導高效的單堿基編輯》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

    基因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新學科——脫靶基因組編輯

    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組編輯設計過程中的非特異性基因突變導致的脫靶效應形成了一門新的基因科學學科和醫學學科。基因編輯和檢測方法,基因改變的解析方法或對照參考的不同,使基因組編輯發生脫靶效應......

    DISCOVERSeq,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

    自從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問世以來,它已經顯示出了治療許多棘手疾病的巨大希望。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確定與治療有關的細胞類型的潛在非靶向效應,這仍然是臨床轉化的主要障礙。現在,Gladstone......

    世界首次證實單堿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記者從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其團隊與多家機構合作完成的研究,建立了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越之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