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坐落著一座形似“鸚鵡螺”的建筑——上海光源。作為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已為科學研究“服務”了十多年。
2004年12月25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SSRF)在張江科技園區開工建設,它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能夠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被形容為“超級顯微鏡”,是支撐眾多學科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發不可或缺的實驗手段。
“我回國就是為了做上海光源。”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歸僑邰仁忠說,上海光源建設計劃是他回國的契機。
“我博士研究的就是同步輻射,1999年畢業的時候中國還沒有上海光源,回來也沒有研究環境,就在日本又念了兩個博士后。”在日本“徘徊”了4年后,邰仁忠得知上海光源要立項的消息,“當時我就蠻興奮的,在日本學了這么多年終于有用武之地了。”
結束了在日本的求學生涯后,邰仁忠入職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投身上海光源的建設中。制造上海光源這樣大的科學裝置,面臨的困難是全方位的。他回憶:“當時有很多持懷疑態度的人,因為除了科學家之外,還需要所在國制造科研設備的能力。一開始我也比較忐忑,幸而回國后,每年都能看到我們國家經濟、科技的巨大進步。”
2009年4月29日,上海光源正式竣工。“那天我們心情非常激動,當時Nature(《自然》)來采訪,說中國因為有了上海光源,終于加入世界級的同步輻射光源俱樂部,我們都心有自豪。”邰仁忠說。
“自豪”始終伴隨著邰仁忠接下來的工作。“上海光源建成之前,國外都是在用一個老師的態度來指導我們,建好之后,他們的態度就很尊重了,認為我們和他們是平等的。做成上海光源比我發多少篇Nature和Science(《科學》)論文還要自豪,因為我們做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裝置,能夠支持我們國家的科學家去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
通過十幾年的運行開放,上海光源接待用戶超過4萬人,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成果,涵蓋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能源、環境、地質、考古等學科領域。上海光源的用戶們已發表期刊論文1萬多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Cell(《細胞》)三種頂級國際刊物發表論文150多篇。
在邰仁忠看來,上海光源對中國科技發展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推動基礎前沿科學。比如我們2015年在凝聚態材料中發現了Weyl費米子,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二是用基礎前沿的突破進行高新技術研發。”邰仁忠以生命科學領域為例解釋道,上海光源能夠解析禽流感、埃博拉、寨卡和新冠等病毒的入侵機理,進行后續的疫苗、藥物生產;在材料科學方面,石墨烯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各國都在研究它的產業化應用,依靠上海光源對石墨烯的研究,杭州已經建成年產10噸的石墨烯生產基地。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坐落著一座形似“鸚鵡螺”的建筑——上海光源。作為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已為科學研究“服務”了十多年。2004年12月25日,國家重大科......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坐落著一座形似“鸚鵡螺”的建筑——上海光源。作為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已為科學研究“服務”了十多年。2004年12月25日,國家重大科......
近日,上海光源自主研發的我國首臺超導波蕩器樣機完成了儲存環上的大流強帶束測試,這表明我國已掌握超導波蕩器研制的關鍵技術,并取得了重要的實質性進展。超導波蕩器是正在發展的加速器光源關鍵核心技術。相比永磁......
2月3日,《中國科學報》獲悉,為共同抗擊疫情,“上海光源”特別開通“新型冠狀病毒研究專項課題”綠色通道,并于2月2日提前開機,助力科學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微觀結構、打開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黑匣子”。記者......
何建華在實驗室做實驗。走近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科創上海的頭號地標——被形象地比喻為“鸚鵡螺”的上海光源頗為引人注目。今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出光,引出更多洞察微觀世界的科學之光......
近期,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與故宮博物院聯合開展的文物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8月13日,《科技日報》頭版報道了故宮科技考古團隊在清乾隆時期紫金釉中發現高純相、大粒徑ε-Fe2O3晶體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
在科創上海,最閃亮的“金字招牌”無疑是正在建設中的張江實驗室。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以及啟建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
人類來到世界,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樣事物,就是光。光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基礎。從紅外、可見光、紫外、軟X射線、硬X射線到伽馬射線……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和不同的光打交道。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是上海張江......
大科學裝置非常重要,建設與應用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的過程也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它從多方面推動創新,上海光源更好說明這個例子。上海光源1993年立項,三位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建議建立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然后到......
7月13日,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員齊建勛來到上海光源南門,按照慣例拿到了實驗用的門禁卡。從上海光源出光起,齊建勛就經常往返京滬兩地,已經是上海光源不折不扣的老用戶了。上海光源的所在地,位于張江科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