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仁忠:相信中國光子科學會走到世界前列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坐落著一座形似“鸚鵡螺”的建筑——上海光源。作為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已為科學研究“服務”了十多年。 2004年12月25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SSRF)在張江科技園區開工建設,它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能夠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被形容為“超級顯微鏡”,是支撐眾多學科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發不可或缺的實驗手段。 “我回國就是為了做上海光源。”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歸僑邰仁忠說,上海光源建設計劃是他回國的契機。 “我博士研究的就是同步輻射,1999年畢業的時候中國還沒有上海光源,回來也沒有研究環境,就在日本又念了兩個博士后。”在日本“徘徊”了4年后,邰仁忠得知上海光源要立項的消息,“當時我就蠻興奮的,在日本學了這么多年終于有用武之地了。” 結束了在日本的求學生涯后,邰仁忠入職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投身上海光源......閱讀全文
邰仁忠:相信中國光子科學會走到世界前列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坐落著一座形似“鸚鵡螺”的建筑——上海光源。作為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已為科學研究“服務”了十多年。 2004年12月25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SSRF)在張江科技園區開工建設,它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
上海光源升級完畢,“鸚鵡螺”步入發展黃金期
5月8日一大早,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松林和同事一起,第一次走進了上海市浦東新區張衡路239號大院,大院里有上海的地標式建筑之一——外觀如鸚鵡螺一般的上海光源。幾天后,他們在這里完成了期待已久的實驗。就在準備離開前,他們碰巧成為一個重要事件的見證者:5月15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上
陳忠仁教授發明“超級吸油材料”
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以及我國渤海灣的漏油事故令人揪心,如何讓漂浮在海面上的油污快速吸消除,保持海洋生態環境不再惡化? 寧波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陳忠仁教授采用仿生學原理,發明的一種“超級吸油材料”,近日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的“2011千人計劃太湖峰會”上引起了國內外創投專家的關注。
上海應物所二維納米材料合成及環境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英國皇家學會著名的《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上海光源在二維納米材料及污染物催化降解方面的研究成果(DOI:10.1039/C1030EE00495B)。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15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線站工程迎來關鍵節點,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它以解決國家戰略需求和科學前沿中的重大科學問題為主要目標,在上海光源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建立先進、系統的同步輻射實驗方法與綜合研究手段,全面強化和拓展實驗能力。 國家驗收委員會認為,項目按指標、全面、高質量完成了國
中科院“軟X射線干涉光刻分支線站的建設”通過驗收
2012年12月27日,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維修改造項目“軟X射線干涉光刻分支線站的建設”驗收會在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張江園區召開。會議由計劃財務局潘鋒副局長主持,來自復旦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化學所、蘇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辦公廳、中科院檔案館、中科院計劃財務
上海光源“照亮”4000個課題
7月29日,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 早晨8點30分,氣溫已達35攝氏度。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趙國璧和陳嶸頂著烈日趕到上海光源總體控制室。未來12小時,他們要每時每刻通過熒屏查看光源各部分的運行情況。 同是8點30分,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劉新奇和博士生段良偉,也急匆匆趕到上海光
“上海光源”建成并試開放
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上海同步輻射光源29日建成竣工,并對用戶試開放。“上海光源”的建成使用,其意義絕不僅僅在于為我國的科研史增添幾項“最大”“最先進”,更在于它可以打破科學界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零敲碎打的現象,成為理順我國科研體制的重大契機。 “上海光源”可同時容納
上海光源“加入”抗疫情行列
2月3日,《中國科學報》獲悉,為共同抗擊疫情,“上海光源”特別開通“新型冠狀病毒研究專項課題”綠色通道,并于2月2日提前開機,助力科學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微觀結構、打開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黑匣子”。 記者2月2日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官網“用戶開放—運行實時狀態”一欄也看到,BL17U1、BL19U
上海光源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是全國大協作結晶,代表我國工業發展最先進水平 1月19日,專家們在參觀上海光源內的X成像光束線站。 新華社供圖 我國迄今最大的“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SSRF)工程,1月19日通過了由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國家驗收,標志著這一性能指標達世界一流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
上海光源:好光頻借力
7月13日,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員齊建勛來到上海光源南門,按照慣例拿到了實驗用的門禁卡。從上海光源出光起,齊建勛就經常往返京滬兩地,已經是上海光源不折不扣的老用戶了。 上海光源的所在地,位于張江科技園區的張衡路和蔡倫路之間。這些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命名的街道,讓齊建勛感受到濃烈的科學氛圍。 今
上海崛起世界最密大科學裝置群
浦東張江的“超級光源”將閃出更耀眼的光芒:今年夏天,能拍攝“分子電影”的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將有望得到第一束自由電子激光;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將于年內完成挑戰瞬時輸出功率10拍瓦的“世界紀錄”;上海光源二期線站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算上已經建成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已經開工的活細胞結構
“人體哈勃望遠鏡”落戶上海仁濟醫院
??近日,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uEXPLORER 探索者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核醫學科完成裝機。這臺2米長的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可一次實現整個人體的全景采集,并完成所有組織和器官同時成像。該設備的問世曾被英國Physics world雜志評為“2018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上海光源“夢之線”通光成功
超高分辨寬能段光電子實驗系統(簡稱夢之線)是國家財政部支持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目標是建成迄今國際上最先進的同步輻射光束線-光電子實驗系統(Dreamline)。實現超寬能段覆蓋(20-2000eV)和超高能量分辨(10 meV@1000 eV),創造軟X射線實驗能力的最高記錄。
著名血液病專家歐陽仁榮因病逝世,曾任上海仁濟醫院院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765.shtm深切緬懷 沉痛哀悼歐陽仁榮 ??? 歐陽仁榮教授出生于1933年,是我國著名的血液病專家,曾任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二部主任、仁濟醫院院長、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副所長;中
上海光源維修改造項目通過驗收
1月5日,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會同基礎科學局、辦公廳在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張江園區組織召開了上海光源維修改造項目“生物大分子晶體衍射高分辨結構測定和自動化篩選系統項目”驗收會。會議由計劃財務局局長孔力主持,審核專家組由來自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生科院、高能所、中科院辦公廳、合肥物質科學院、計劃財
上海光源迎來開放15周年
記者從6日舉辦的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開放十五周年學術論壇”上獲悉,自2009年5月6日首批7條線站正式對用戶開放以來,15年來,上海光源在線站建設、關鍵技術研發、方法學研究方面齊頭并進,已有34條光束線和46個實驗站服務用戶,成為現階段光子能區覆蓋最廣、運行線站數量最多的中能第三代同步
從上海光源看大科學裝置的作用
大科學裝置非常重要,建設與應用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的過程也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它從多方面推動創新,上海光源更好說明這個例子。上海光源1993年立項,三位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建議建立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然后到1995年到了上海,2004年破土動工建設,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建設速度在國際上是最快的。
“上海光源”首輪開放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我國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自今年5月6日首批七條光束線和實驗站開始向用戶試開放以來,目前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包括解析出40多個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的新蛋白質結構。 記者從28日召開的“上海光源”第一屆用戶學術年會上獲悉,截至目前,“上海光源”已累計接待的用戶已超過1100人次,
中山大學與國家氣候中心簽署合作協議
近日,中山大學與國家氣候中心在北京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探討在大氣科學領域開展科技創新、隊伍建設和資源共享等方面合作事宜。國家氣候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巢清塵在致辭時表示,今年是國家氣候中心成立30周年,值此30周年之際,與中山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是共贏之舉。國家氣候中心肩負著監測預測氣候、科學評估氣候影響等重
凝聚科學目標-統籌大科學裝置建設與應用
“10米左右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是天文界的溫飽水平,是生活必需品。”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學家韓占文近日在香山科學會議上指出,我國應盡快開展大型光學望遠鏡建設,加快光學天文的發展。 7月13—15日,聚焦大科學裝置建設與應用的香山科學會議“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專題討論會在北京召開,除了廣受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魏傳忠在上海考察質檢工作
9月30日,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魏傳忠赴滬看望了奮戰在世博會服務保障一線的上海檢驗檢疫局和支援世博會的檢驗檢疫系統的干部職工,向一線工作人員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 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旅檢現場,魏傳忠充分肯定了上海檢驗檢疫局在世博會開幕前及開園后各項檢驗檢疫服務保障工作。他指出,上海檢驗檢
張杰院士卸任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接任
2006年11月27日,張杰由中科院基礎科學局局長正式當校長,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交大最年輕的校長。 今年,上海交通大學數千名畢業生聽不到他們“杰哥”的畢業致辭了。這個“校長保留節目”已持續了整整10個學年。 23日上午,隨著中組部任免決定的宣布,張杰院士不再擔任上海交大校長,由常務副校長
上海光源用戶在《自然》發表兩項研究成果
一、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4的結構與機理研究 10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homologue of glucose transporter
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研討會召開
? 6月28日至3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在江蘇常熟召開了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研討會,邀請國內相關專家研討同步輻射發展趨勢及用戶需求,對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總體規劃、線站科學目標及主要技術指標等提出意見和建議。共有來自全國31所大學、科研院
上海仁濟醫院團隊發現死亡腫瘤細胞或助腫瘤卷土重來
2017年5月8日,國際免疫學最權威雜志《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39.416)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夏強教授團隊撰寫的題為“Immunosuppressive cell death in cancer”的論文(correspon
上海仁機ergodi核素識別儀RJ343202特點與標準硬件
上海仁機ergodi核素識別儀RJ34-3202無需放射源穩譜,規核素識別儀檢測前需要使用特定放射源對參照γ能譜進行穩譜,該設備可以在不使用放射源的情況下開機自動穩譜和校準。 核素識別儀技術特點: 1,靈敏度高 設備配置了Φ50×50的NaI(Tl)探測器,靈敏度達到環境級水平
超高分辨寬能段光電子實驗系統項目績效評價會議召開
? 會議現場 4月6日,受財政部預算司委托,北京華盛中天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評估專家組對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作為牽頭單位,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的財政部重大儀器研制項目“超高分辨寬能段光電子實驗系統”進行績效評估。 中科院計劃財務局科技條件處處長楊為進強調了重大儀器
榆莢仁的介紹
榆莢仁,落葉喬木,樹干端直,高達20m。樹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縱溝裂;小枝柔軟,有毛,淺灰黃色。葉互生,紙質;葉柄長2-10m,有毛;托葉早落;葉片倒卵形、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1.2-2.5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上面暗綠色,無毛,下面幼時有短毛,老時僅脈腋有
上海光源XAFS線站用戶在催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光源XAFS線站用戶的兩項最新研究成果同時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德國應用化學》(Angew.Chem.Int.Ed.)第五十卷/四十三期上,該期為紀念德國馬普學會Friz-Haber研究所建所一百周年特刊。 喹啉及其衍生物是一種重要的雜環化合物,廣泛應用于醫藥、染料、除草劑、殺菌劑、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