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03.shtm
中新網上海3月2日電(記者 范宇斌)“信任,一直以來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只有高度信任的社會,才能構筑穩定、規模龐大的現代產業體系。”2023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上海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邵志清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型數字信任體系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要加快建設國家數字信任平臺。
2022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個方面提出20條政策舉措,明確建立數據可信流通體系。
在邵志清看來,目前,實現數據安全合規可信的流通,存在三方面主要問題亟待解決。
“數據安全事件頻發,公眾對企業和機構數據保護能力的信心不足。”邵志清表示,隨著數據開放流動,網絡邊界日趨模糊,云計算、AI等新技術給數據安全帶來嚴峻挑戰。數據泄露、網絡安全事故、數據篡改、大數據殺熟、惡意軟件、個人信息倒賣等亂象頻發,阻礙數據要素價值釋放。
網絡信任體系中身份的互操作和監管問題也值得關注。邵志清說,數字化時代人機物復雜交互,“身份信息孤島”,一致性的身份監管治理機制和保護身份主權的技術手段的缺失嚴重阻礙數字身份跨系統、跨域甚至跨境的互操作,帶來了數據要素價值流通壁壘。
邵志清還關注到數據可信流通制度體系和技術體系有效協同的問題。他指出,“目前,數據要素流通的法律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在大數據、可信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加持下,數字信任能力顯著提升。但對于區塊鏈技術、AI應用倫理和算法的安全性等,缺乏全國性規則和一致性監管方案,尚未建立數據要素可信的流通體系。”
對此,邵志清建議,要結合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對數字信任基礎設施進行頂層規劃。“應該將數字信任的構建納入數字政府治理的范疇,制定中國數字信任體系的遠景、目標、領域、指導原則、責任模型和關鍵能力等。同時,統籌規劃數字信任制度體系和技術體系,建立數據安全、權利保護、跨境傳輸管理、交易流通、開放、共享、安全認證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建立統一、規范的數字身份和數據安全合規監管體系,并且要積極鼓勵試驗探索,參與國際標準規范制定。”
數字身份互操作挑戰同樣需要關注。邵志清建議,要以人為中心,建有序治理的數字身份體系。他認為,可以建立一致性的監管和治理規則,針對個人身份信息在數據共享流通中的使用,建立授權、救濟、問責機制,保護身份主權,維護國家安全;鼓勵各地緊扣“一個碼”,有序整合分散的身份信息,推動建立以各地城市碼為入口的個人數字身份集約化管理和應用機制,利用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加強以人為中心的隱私和安全設計,將身份控制權歸還給用戶;探索建立數字身份圖譜,強化身份風險評估能力。
如何加速數據共享流通信任體系建設?邵志清還建議,強化數據安全合規監管能力,統一擬定數據安全標準規范,引導數據要素市場參與者基于統一的規則按需建設數據安全防護和管理能力。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能力的集約化供給,推動身份認證、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密碼、隱私計算等能力的公共服務化。加快構建數據流通監管體系,建立數據要素確權,存證等規則體系,運用密碼學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穿透式、全方位的監管。
記者了解到,邵志清此前連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關注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轉型。除了建議加快建設國家數字信任平臺,今年全國政協大會期間他還將提案建議“建設中國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