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4-28 19:43 原文鏈接: 郭守敬望遠鏡發布第7批低分辨率光譜數據(LAMOSTDR7)

      近日,利用郭守敬望遠鏡發布的第7批低分辨率光譜數據(LAMOST DR7),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王有芬與研究員羅阿理等人發現了734顆極冷矮星,均為褐矮星的候選體。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

      極冷矮星尤其是褐矮星,是內核沒有穩定核聚變的亞恒星天體,或者說是一種演化失敗了的恒星。它們質量小、顏色紅、亮度暗,觀測難度非常大。“我們發現的樣本是目前具有均一光譜數據和完備參數信息的最大極冷矮星樣本。”王有芬告訴《中國科學報》,“該成果一定程度上展示了LAMOST在暗端的觀測能力,證實了大口徑光譜巡天望遠鏡研究極冷矮星的可能性。”

      極冷矮星是指光譜型為晚型M(M7~M9)及L、T和Y型矮星的統稱。從光譜型上講,晚型M與早型L的極冷矮星既可能是褐矮星,也可能是普通的小質量恒星,這取決于它們本身的質量。

      研究團隊從LAMOST DR7的70多萬M型星中篩選出一萬多條晚型M型恒星數據,通過人工查驗和比較,最終挑選出734顆運動學年齡在3億年左右、運動學特征與金屬豐度都和銀河系盤星相似的極冷矮星。

      “樣本中2/3的極冷矮星的光譜信息是首次獲取的,且光譜數據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這是一個截至目前非常難得、具有完備參數信息的極冷矮星大樣本。”王有芬說,“這些極冷矮星離我們非常近,80%的成員星在300光年以內,最遠也只有1174光年;它們的觀測星等最暗達到19.2等,平均值為16.2等;有效溫度分布于2600K至3300K之間。這些極冷矮星都是褐矮星的候選體,其中有77顆具有明顯的鋰吸收線,是褐矮星的可能性非常大。”

      研究人員在樣本中發現,有6顆是第一次被發現的寬距雙星,理論上它們的伴星質量可能更小,因此它們的伴星極有可能是褐矮星。

      “該樣本對于開展觀測難度非常大的極冷矮星尤其是褐矮星的性質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應用價值。”羅阿理表示,“不久的將來,隨著LAMOST光譜數據的積累以及中國空間望遠鏡(CSST)的升空運行,我們或許能探測到更多更遠的褐矮星,為恒星物理研究領域中相對空缺的褐矮星形成機制及內部性質研究帶來更多的契機。”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2142009


    相關文章

    研究表明近距行星逃脫紅巨主星吞噬并非因雙星并合

    記者14日獲悉,基于歐洲空間局蓋亞衛星的天體測量數據和法國普羅旺斯高原天文臺索菲高分辨率光譜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計算出了一顆不同尋常的恒星的年齡。這一結果直接挑戰了以......

    幼小恒星在形成過程中會“打噴嚏”

    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幼小恒星如何發育”這一關鍵問題提出了新見解。研究小組通過智利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ALMA)射電望遠鏡發現,環繞著幼小恒星的原恒星盤在其萌芽階段會排出大量塵埃、氣體和電磁能,就......

    中國科大發現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現象

    記者4月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天文學系王挺貴教授研究團隊,近期對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進行了多波段高頻次監測。他們發現,光學紫外光變曲線峰值之前出現了迄今為止最顯著的“鼓包”......

    科學家發現第一顆擁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本報訊想象一下,如果西半球永遠是夜晚、東半球一直是白天,那么倫敦人想要看到太陽,唯一的途徑就是飛往北京這樣的地方。3月28日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的一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一顆......

    巴西研究發現恒星化學成分與其行星間的相關性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

    巴西研究發現恒星化學成分與其行星間的相關性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

    巴西研究發現恒星化學成分與其行星間的相關性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

    云南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恒星死亡前劇烈物質拋射過程

    近日,《科學通報》(ScienceBulletin)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張居甲團隊和清華大學王曉鋒團隊在超新星閃現光譜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在十年一遇的超新星爆發事件SN2023ixf中......

    “藍行者3號”巨大的新衛星比天空中幾乎所有恒星都要亮

    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麥克梅斯-皮爾斯太陽望遠鏡捕捉到藍行者3號留下的痕跡。圖片來源:網絡在已經布滿衛星的天空中,“藍行者3號”是最耀眼的新成員。僅SpaceX一家航天公司就向軌道發射了5000多顆衛......

    研究新進展|新疆天文臺利用ALMA觀測到二碳化硅在富碳AGB星周呈環狀分布

    漸近巨星支(AsymptoticGiantBranch,AGB)恒星的星周包層(CircumstellarEnvelope,CSE)中含有大量氣體分子(已探測到105個),約占星際空間發現的所有分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