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月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天文學系王挺貴教授研究團隊,近期對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進行了多波段高頻次監測。他們發現,光學紫外光變曲線峰值之前出現了迄今為止最顯著的“鼓包”特征,并發現X射線呈現出“間歇性”輻射的特征。這些演化新特征,為揭示此類事件的物理過程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天文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
一顆恒星偶然運動到星系中心大質量黑洞附近時,會被黑洞強大的潮汐力所撕裂并被吸積。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多波段電磁耀發,時間持續幾個月到幾年。這種現象稱為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DE)。TDE發現后,科研人員需要利用地面與空間望遠鏡對其及時開展觀測,獲得測光和光譜演化信息,進而推斷發生的主要物理過程及黑洞參數。
以往發現的TDE,其光變曲線都呈現出較為光滑的“快上升,慢下降”的趨勢,但AT 2023lli卻是個“異類”。光學監測結果顯示,它在光變上升早期出現了一個很強的“鼓包”。該“鼓包”持續了近一個月,與主峰的時間間隔長達兩個月之久——這是截至目前TDE中最為明顯且時間間隔最長的“鼓包”。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多波段光變曲線推測,如此奇特的光學“鼓包”很可能由恒星被撕裂后的碎片在廣義相對論效應下發生撞擊引起。此外,雙星系統被黑洞撕裂也是一種可能性,兩次撕裂過程分別產生了“鼓包”和主峰。
研究人員在第一種圖像下,對X射線延遲于紫外光學輻射并出現“間歇性”輻射的現象給出了解釋。研究團隊認為,碎片流撞擊除了產生“鼓包”之外,還產生了外流拋射物。這些物質遮蔽了吸積盤內區,并吸收了軟X射線光子,通過再處理過程轉化成紫外光學輻射。由于遮蔽物質分布不均勻,后期局部開始變得光學薄,使得X射線“泄漏”出來,同時,又因為物質圍繞黑洞運動,導致了“間歇性”特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在探測百億光年外的遙遠深空時,發現了一些很小的明亮紅色天體,現有理論難以確定它們到底是什么。最近的兩項研究顯示,這些昵稱為“小紅點”的神秘天體有可能是內部恒星高度密集的星系。大多......
■本報記者張雙虎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對理解宇宙起源和結構有重要意義。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王濤團隊揭示黑洞通過調制星系冷氣體含量影響星系的形成演化,解開了困擾天文學界半個世紀的謎題。該研究首......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施建榮團隊與西班牙加納利天體物理研究所、美國圣母大學物理系和美國核天體物理中心的團隊合作,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分辨率光譜中發現了一顆目前人類已知的銪元素含量......
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記者徐珊珊)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8月3日消息,該天文臺研究團隊利用引力波數據,研究并合黑洞的形成問題,揭示了恒星塌縮和重復并合形成的兩類黑洞的分布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范一中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引力波探測器陣列LIGO-Virgo-KAGRA的GWTC-3觀測數據研究了并合黑洞的形成問題,揭示了恒星塌縮形成和重復并合形成的兩類黑洞的......
宇宙中誕生的第一批恒星,還能找到嗎?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獲悉,基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來自該校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精確刻畫了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星系的星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發現其中有可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z=8.16)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王鑫團隊基于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近紅外光譜儀采集的數據,針對一個132億年前的高紅移(z=8.16)星系的星族與星際介質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精確刻畫......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張夢然)土衛六一直被天文學家視為最接近地球環境的衛星。《自然·通訊》17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這顆土星最大衛星上海洋的成分和海浪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液態碳氫化合物的......